飞龙之章 第三章 一石惊起千重浪(四)-第3/3页





    黄顺庆心道这徐经略办事好生伶俐,但还要假意推辞一番,呵呵笑道:“官督商办?这倒是新鲜说法。”

    “我大宋的行商向来如此。”

    “贵国朝廷也要行商?”

    “不行商朝廷国库如何有钱使用?须知农业立国,商业富国,工业强国,科教兴国,此四者,缺一不可,乃是我朝南狩以来之国策。”

    黄顺庆仔细品味着徐玄策话中意思,农业立国自然是懂的,没有做农的,如何种出粮食,无粮则无兵,如何保得国中安定?那大明的皇帝更是累年有宣谕,说与百姓们勤谨务农,都着上紧耘治,可见重视如斯。而科教无非是科举贤良、教化万方之意,大明抚有四海,蛮夷之属,除了刀兵,倚仗的也就是教化。是以海外每有贡使归国,回赐则必有经典,便是这个道理。如太宗朝所修《永乐大典》,更是不会轻易赐予外番,只如朝鲜这样恭顺的,颁赐几部,已是天大的恩典。至于科举,更是国家抡才大典,如今明国内阁诸公,哪个不是科举正途的出身,当得一个兴字。只是这商业、工业倒是头回听说,所谓商业,沟通有无,或言囤积居奇,自家却无有出产,被认为是于国无补,一向不受待见,明国太祖朝时定制,商人平日不得着绸缎,也不可为官,也就是最近些年听南来的海商说起,朝廷制度败坏,才有所松懈。至于做工,从古至今倒是没听说过什么赖以强国,战国时鲁国倒是有个公输班,可史书上说鲁国还是被楚国灭了,也不见有多强。话再说回来,只这渤泥国中,自大明江南逃亡来的汉民便多有脱籍的匠户。不过黄顺庆也不争辩,毕竟此番来是谈条件的,恶了对方,反为不美。

    徐玄策也是随口一提,并不知黄顺庆是想岔了,乃又让过身后一人,呵呵笑道:“这位是我经略使司中机宜文字刘晨旭,详细的条贯自有刘机宜与将军和城中众家贵人分说,本官还有些要事,恕不能奉陪了。”又对刘晨旭道:“涛升,你且与黄将军说分明。”说完拱一拱手便跟着两人朝矮墙里去了。

    刘晨旭无可奈何,涛升这表字还是梅凯西所取,说是人人都要有字,才有大宋官人的气象。

    略一迟疑,这一位刚刚任命的刘机宜便走上前来,也是一拱手,对那黄顺庆道:“刘晨旭见过将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