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输粮换引



  周军出击塞外,一举收复了前套和中套,扩地千里,令新兴的周政权,朝野上下都颇为振奋。

  如今天下,虽未战,但谁都知道太平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经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深入人心。

  因此,明朝那边摄政王赵铭,忙于整合明朝内部的资源,驯服各方势力,加紧存钱,存粮,以备北伐。

  北方,两个政权,也在玩命的发展备战。

  阿济格忙于给军队分田,分配旗奴,以笼络军心,好让满汉之军,皆为其死战。

  整个东清,几乎快退化到奴隶制时代,军队掌握了东清七成的土地,还有商业和资源。

  这令百姓困苦不堪,不过无论是满兵,还是尚可喜、耿仲明为首的汉军,得到大量土地和利益后,为了维护军队的利益,都对东清颇为忠诚。

  而军队都向着阿济格,在强大的军事威压下,地方士绅百姓也不敢乱来,只能忍气吞声。

  周国收复河套之后,吴三桂吸取了满清控制蒙古的手段,给各部划定牧场,同时为了避免蒙古人摆脱控制,于河套设立五卫,征发五十万人,前往塞上筑城。

  不过,周国府库,却难以承担如此之大的开销。

  这时,在西安,周王宫内。

  吴三桂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如何解决塞上粮草供应的问题。

  这时,左相孙可望沉声道:“君上,臣以为要解决粮食供应,充实国库,唯一的办法,便是效法赵铭,鼓励商业,利用商人来解决供给问题!”

  在军事上,还有大战略上,吴三桂比较信服洪承畴。

  毕竟老督师,吴三桂也在他手下干过,知道洪承畴军略上很厉害。

  早年,差点干死李自成不说,后来与皇太极战,也逼得皇太极吐血,要不是朝廷粮草不济,财政破产,没钱打仗,拖不下去,逼着洪承畴决战,洪承畴未必会败。

  而且,松山败那么惨,吴三桂也是有份,他知道若不是他们急着逃跑,把洪承畴甩在松山,洪承畴兴许还能逃回来。

  因此,军事上,吴三桂大多采纳洪承畴的意见。

  这次出兵蒙古,收取河套,就是洪承畴的建议。

  而出兵的结果,确实也令吴三桂十分满意,直接收编了三个旗的蒙古兵,获得两万一千五百精骑不说,更是缴获了大量牛羊马匹,还有获得了千里牧场,可谓大增了周国实力。

  在政事上,吴三桂则比较依靠左相孙可望。

  虽说,孙可望流寇出身,但是处理内政上,确实很有一套。

  当年,十余万西军残兵,遁入云贵不毛之地,孙可望经营三载,便能使得西军在云贵站稳脚跟,并发起反扑,能力可见一斑。

  云贵人口稀少,土司遍布,山林起伏,道路不通,他兵马不见少,反而弄出二十万大军,反攻四川。

  这份能力,让吴三桂也十分佩服。

  当初,吴三桂与孙可望在四川拉锯多年,最后却不得不让出四川,他深知自己不是被西军击败,而是因为西军的后勤能力,不败而败。

  吴三桂数次击败西军对成都的进犯,几次打得孙可望大军星散,可是没过多久,孙可望又能组织更多的大军前来。

  吴三桂占据人口众多,且富庶的成都平原,却被孙可望给拖垮,只能撤退汉中相持。

  因此,吴三桂对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感到十分恐怖,得亏这厮不能打,否则以他的内政能力,天下说不定都是他的。

  吴三桂这个两个宰相,确实是时下最厉害的宰辅之一,令远在南京的赵铭,都羡慕不已。

  几十万军民,在塞外驻守,钱粮要怎么解决,吴三桂以前就会伸手要钱,他是想不出来。

  “效法南京”吴三桂不禁来了兴趣。

  最近,周国上下,上到吴三桂,下到普通百姓,都兴起了一股研究明朝摄政王赵铭赵博安的浓厚兴趣。

  这一切,都是一本源自国社党控制的印刷工坊,出了一本关于摄政王赵铭的书籍。

  书籍记录了摄政王,如何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统大明的事迹,记录了诸多摄政王的语录,还有经历一些关键事情时的表现和决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