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祖祠(上)



    那个叫王鑫的算是救回来了,不过之后是不是真的如我所见会死在柳三爷手上那就是他自己的命了。

    眼下虽然没了威胁,但是同样也看不到生路,所有的出路刚刚我都检查过了,全都被山洞塌方的碎石给堵住了,想要原路出去,除非有奇迹发生。但眼前这个奇怪的祖祠倒是可能会有什么对外的通道也说不定。

    我之所以能这样肯定是因为一路上过来的隧道都很矮很窄,而眼前的这个祖祠光顶梁柱就比隧道宽大得多,塞都塞不进隧道,更不用提人工运进来了。

    整座祖祠的风格是典型的汉族建筑风格,平而向纵深发展,高不过二层,而且看这份恢弘的风格,怕是这一家子人在古代地位都不低,就算不是王侯将相也是个达官贵人。

    我曾经选修的一门就是古代建筑赏析,里面就曾经介绍到我们中国建筑风格的转变。在明朝之前,中国大多是由汉人统治,所以一切的文化风格基本还是以汉文化为主。建筑风格也是“秦砖汉瓦”,可自从到了明代中期,因为明朝国力的发展与腐败,使得国内不管什么阶层的人,只要有点财富人力就会想办法把自己的家的房子、墓乃至祖祠都修得富丽堂皇,穷尽奢侈。

    祠堂正大门的飞檐是由四根双人合抱粗的朱漆红木柱子对称撑起来的,而在大门的上方高悬一个金漆牌匾,本来我还纳闷为什么这个祖祠连个姓都没走,因为我见过的一些祖祠或者祠堂的牌匾上都总会写着自家的姓氏,例如王氏祠堂之类的。但这座祖祠的牌匾上却是只字未提。

    可这块牌匾还有一处很明显不正常的地方。那就是“祖祠”两个字的位置,因为牌匾上的字都应该是居中对齐的,而这两个字却是都挤到了右边,把牌匾的左边整个空了下来,空出的地方如果猜得不错应该刻上这家建这个祖祠的家族姓氏,例如姓陈,就写个陈氏。可偏偏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愣是没把姓氏刻上去,使得这个祠堂成了一个无名的祠堂。这在风水学里可是大忌讳。

    百姓之所以建造祖祠,就是希望叶落归根有个念想。

    尤其是在古代氏族社会,这姓氏更是马虎不得,姓甚名谁甚至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尊卑。

    没有姓氏的人就好比无根之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都曾为了追回自己的姓氏,为了自己的名字死后能进祖祠而不惜一切代价去求族长。而且如果真要是什么难言之隐能让他们不敢题上自己的姓氏,那他们又为何建造这么个祠堂呢?

    祠堂只有一层,门口除了那块牌匾外还有一副金漆对联刻在两根门柱上,写的是“日落月隐功名尽,百姓半僧世难安。”

    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认错字什么的,毕竟这两句话我理解下来貌似和“家族”二字八竿子打

    不着关系。

    上联的意思大概是日月交替,功名会有尽头。但下一句我就不能笃定了,“世难安”还好理解,世界难以安宁之类的,但“百姓半僧”,总不能说老百姓都是半个和尚吧。

    一般来说祠堂门口的对联要么是劝诫后人的要么就是对前人歌功颂德的,像这么装逼的我倒是第一次见,也算是开了我的眼界。又是日月又是世难安的,难不成要子孙后代拯救世界不成。

    大堂内正对着大门的那块地方本来应该摆满先人的牌位,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可如今我并没有见着任何的牌位,甚至连个放牌位的架子我都没见着。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地想要在这儿发掘点这个神秘家族的线索也无济于事。

    倒是地上的一些烂布片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蹲下身把拾起一块布片,但那玩意儿被我抓在手上就好像烧尽了的纸钱,轻轻一碰就成了飞灰,吓得我连忙缩回手。只好整个人像个蛤蟆一样地趴在地上,仔细观察着那些烂布片上面的字。大气都不敢出一个,生怕自己的鼻息都能把这些布片给吹没喽。

    上面依稀写着一些文字,只是我能看懂的并不多,例如我现在正在研究的这片,鼠标大点的布片上我却只认得“永乐”二字,如果没记错的话,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国号,说明这个祖祠至少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存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