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龙山问禅



    在龙山国恩寺,了解了许多六祖惠能的奥秘,看到了惠能手植的佛荔树和六祖父母坟、卓锡泉、浴身池,也看到了王维作撰《六祖惠能禅师碑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撰《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大唐三位大文学家为惠能树碑立传等。

    如此之多的宝物遍布此地,不也说明此地风水好?那群山环抱下的国恩寺,菩提慧声,焚音和物,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处处禅机,风光无限。

    杜位一本正经地:“我在新州十载,深知五祖把秘诀和袈裟金钵传授给了惠能,惠能才是真正的佛教禅林第六代宗师。”

    惠能(公元638—713年),他出身贫寒,因为家境贫穷,没进过学堂,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血脉嫡传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师爷。而后,他又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

    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

    张柬之对禅颇有研究,但以前在朝中一直都是神秀坐堂说禅,误以为神秀就是禅宗的代表,五祖弘忍之后的第六代祖师……想不到今日观看了三位大文豪为六祖惠能禅师撰的碑铭后,方如梦初醒。他望着王维撰的《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仰天慨叹:“他识字不多,但他的语录被尊称为经,这是佛教除释迦牟尼所说的语录之外,唯一被称作经的坛经。”

    “他是一位樵夫,仅仅在寺院卖了八个月的苦力,却一跃成了禅宗第六代祖师。可是,像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大文豪都对他推崇备至。”杜甫也不无钦佩地赞叹。

    “所谓佛教,其特质在禅。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张柬之道:“在朝中,有一次随皇上出游,路经长江时,有一武官问我,‘何为禅?’”

    我回答:“待到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皇上指着桅帆叠影、舳胪相继的长江问:“这条江上有多少条船?”

    我伸出两根指头:“不多不少,两条船。”

    皇上追问:“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条、千条,怎么能说只有两条?”

    我说:“一条为名来,一条因利去。”

    “皇上夸我说得透彻,更胜神秀一筹。”

    “这就是禅,禅的智慧,禅者的态度,禅者的风采。”杜甫朝张柬之竖起了大拇指。

    杜位一脸迷惑不解,望着问张柬之问:“禅的起源在何处?”

    “贤侄怎有此一问?”张柬之颇为不解地看着杜位,见他好像挺认真的,不像在开玩笑,于是,当着他俩叔侄的面,说起了禅源:

    说起禅宗流入东土,要溯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元年(527),正是金风送爽、稻谷飘香的季节,一艘硕大的远洋巨轮徐徐驶入岭南珠江口。一位深目高鼻、赤须遒然的比丘(俗称和尚),迎着猎猎江风,矗立在船头。他深邃的目光,透过淡淡的薄雾,久久凝望着震旦这块与他的家乡一样古老、一样神奇的大地。

    这艘大船来自遥远的天竺。那位赤足站立在甲板上的蕃僧,就是佛教禅宗的祖师达摩。

    达摩祖师的赤脚一踏上了中原南海坚实的土地便对外宣称:

    “我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

    当时,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连贵为南朝皇帝的梁武帝,都不是达摩要找的人,所以,他一苇渡江之后,来到了河南嵩山五乳峰太古洞面壁而坐。这一坐,整整坐了九个年头。人称壁观婆罗门。

    达摩面壁,当然是在等一个人,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这个人就是慧可。

    慧可原名神光,长得方头大耳,聪慧异常。他听说了达摩面壁的故事之后,心有灵犀,立刻去向这位来自佛陀故乡的祖师求法问道。

    神光兴冲冲来到嵩山,却在太古洞碰了一鼻子灰。那达摩整日面壁而坐,不言不语,不动不摇,任神光百般乞求,千遍诉说,他始终连眼皮都未曾抬一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