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顿悟便是大智慧(下)



    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宝林寺改称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州的国恩寺,享年76岁。六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去世后,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逐渐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

    柳宗元作《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的时间是元和十一年(816年),此时正在柳州刺史任上。其碑文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序言,叙述写碑文的由来,后一部分为赞语,介绍大鉴禅师的功绩。

    在前一部分序言中,说道岭南节度使马总以辖区内的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给朝廷上呈奏折后,宪宗下诏谥号为大鉴禅师,安放大鉴禅师真身的塔为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皇帝诏书到达都府之后,岭南节度使马总组织各方人士到南华寺聚会宣告,只见漫山遍野的上万人到会,尤其是他的学生上千人特别踊跃,如同大鉴禅师复活,或者刚刚去世不久一样。作者感慨,虽然佛家之说出来比较晚,“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武帝曾经向达摩征询有为之事,受到了达摩的讥讽。达摩隐于嵩山少林寺,将他的学说“六传至大鉴”。然后具体介绍大鉴怎么样得到了弘忍五祖的传授,隐遁十六年后方才出山讲法。“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唐中宗曾经慕名派使臣邀请其入宫,但未能成行,便“取其言以为心术”,当做自己修炼的座右铭。大鉴禅师的学说如今已经遍布天下,大家都认为禅宗的本源在曹溪。大鉴禅师辞世至今已经一百零六年,终于得到了当今皇帝的谥封。序言中最后一个层面对岭南节度使马总做了一个叙述介绍,同时说到“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辞”,专门委派人员前来向柳宗元求取碑文。

    后一部分赞语以骈文方式书写,基本上四言两句为一行。从达摩“传佛语心”开始,直指大鉴,“六承其授,大鉴是临”。大鉴在曹溪传法,“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中一外融,有粹孔昭。”大鉴禅师法的精妙,一是主张人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这与儒家孟子的“性善说”相通。二是求佛在于“内鉴”,以达顿悟,不必讲求“植根”、“耘苗”的过程,只要内心与外界能够融通,就能够明白的进入禅的境界。唐中宗当时非常赞赏大鉴禅师法,专门了请他去朝廷讲法都未能请去。如今过了一百零六年,因为岭南节度使扶风公的上书,得到了当今天子的首肯,大鉴禅师这个谥封光耀南方大地,也推动大鉴禅师法有一个新的崛起。

    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在永州对此前所为进行了深入痛苦的思辨。“统合儒释,宣涤疑滞”(《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则是他经过反复锤炼所形成的思想结晶。章士钊先生评韩愈、柳宗元的异同,着重讲了“韩以排佛为名高”,“柳虽尊儒,而不排杂家”,然后以柳宗元曹溪碑文为证,“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并且指出,“合所谓生而静者‘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语本《礼记》。子厚在此,乃提出教宗一大题目,盖孔子殁后,杨、墨、黄、老分裂其术而浮屠承其后,此教义发展程序必如是,而各教皆返本而统归于儒”(《柳文指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