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番邦真可爱



    书院的选址崔俊颇是费了一番脑筋,这座书院他可不想只办成教人识字考科举的地方,他要建的是类似于前世的学校,综合类的学校。

    教人识字只是其中一项而已,其余的便是算学、农耕、机械、医药、航海、养殖、建筑、艺术等项。

    除去识字与算学是必修课之外,按照每个饶喜好,必须选择其余的两项以上的项目选修。

    崔俊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育才,至少能让每个人在今后的人生中有一技之长,不至于像前世的学校一般毕业就等于失业。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学科规划,今后会根据需要再行细分或者增加。而学习的时间初步定为三年,考试合格就发毕业证书。

    由此,学校的占地一定不会,而且还得包含各种地形,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这样的模式其实一开始崔俊就在庄子里试验过,但是当时的孩子太少,多是军伍里退下来的老卒,对此没有什么需求,所以这教学的事情没坚持多久就停止了下来。

    校址最终的地点,便选在了靠近白鹿原的地方。这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地界,崔俊购买的土地依着河流而扩,足有千亩之地。

    购买土地时牙行见是崔俊所需,也不用多费唇舌便直接给打了九折。如崔俊这般的大客户,他们巴结还来不及呢。

    崔俊见牙行这么爽气,大手一挥,又买下了一百余奴隶,带回庄子。

    而后,崔俊便将自己关在庄子里,找来阎立本开始编写教材。别看崔俊的脑子里记着前世许多的知识,但是要想把它们编成现在能用的书籍,还是要花费不少力气的。

    好在有阎立本相助,让崔俊省了不少的力气。识字这一块印刷局本就印了不少的启蒙读物以及经史典籍,直接可以拿来用。

    而那些选修的技能类书籍才是真的要命。所有的东西包括插图都不能假手于人,必须得崔俊自己来。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崔俊提议采用拼音注音来教学生识字,但是这又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铅字的铸造。

    字母的铸造还好,但是这音标却是难办。最后在阎立本的提议下,索性直接忽略音标,等书籍印刷出来再行手工标注。

    反正开始的学生应该不会太多,识字用的书籍也就一本,就算是上百的学生所需,到时候多找些人手来做,也不用多久。

    好在学院的建设还要不少时间,至少今年有的是时间让崔俊编写教材。

    六月末时又出了一件事,太子少师、新昌贞公李纲去世。原本这事情没引起崔俊多大的注意,就如起初四月初,新封的代王李简去世一般。但是他有个养女的举动却是让崔俊肃然起敬。

    这女子本是北周齐王宇文宪的女儿,孀居也无子女,李纲知道了便一直对她赡养抚恤甚多。现在李纲死了,这齐王之女便以待父礼服丧。

    此事一传开,崔俊便遣人送了十贯钱去给这女子,让其后面的生活能有点保障。

    田里的棉花又熟了,白花花一片赛过冬日的白雪。照例从牙行里请人收了棉花,崔俊的纺织作坊又开始忙碌起来。

    一匹匹的白布被做出来,放入染缸中浸染。待到成品之时,已是各有各色,换了一副样子。

    高昌王文泰的使臣押着数十辆马车前来,里面装着的全是高高堆起的雪白棉花。崔俊见了大为惊讶,便问使臣这文泰种了多少棉花。

    使臣老实道:“臣不知只知道大约有上万亩之多,如我这样用车马运载的商队,后面还有两队正在陆续赶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