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妥协



  为了缓和朝廷关系,最后秦离决定对朝廷施予援手。从爬满灰的仓库中拿出两万支燧发枪赠予朝廷,条件是换取新军出兵江北打流寇,并保证绝新军不骚扰沿途百姓。

  对于秦离收拢流寇的提议,杨嗣昌临走时未做答复,只说需要上报天子。

  如今大明朝国库空虚,皇帝内帑也没银子,如果朝廷想要生产两万支燧发枪,将会需要一笔庞大的开支。哪怕是户部银两充足,按照朝廷那帮贪腐的官吏作风,质量参差不齐不说,火器局工匠们拿着锤子一锤一锤敲下来,需要的工期怕也是猴年马月才能完工。

  不出秦离所料,杨嗣昌一行人刚没走几天,京营总督李国桢一行人随后到了新城,皇宫里无助的崇祯皇帝还是选择妥协。

  李国桢端的是铁饭碗,祖上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属于靖难功臣。燕王朱棣称帝后也不吝啬,给他祖上封了个襄城伯,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十一代襄城伯。

  他虽然军事天赋极差,只会纸上谈兵,但对于新式火器,他还是研究透彻的,火器局所生产的与新城生产的送京营一做对比,二者优劣一目了然。

  待李国桢被人领进办公室,秦离很是亲切的上前问候道:“李总督,久仰久仰!”

  李国桢发现这反贼年轻得过分,这般年纪就让朝廷焦头烂额。本想拿出点总督威严,但想到王德化的下场和即将入装京营的新式火器后,一些负面情绪都随之消散。他连忙回礼道:“秦公子,幸会幸会!”

  秦离这人比较随和,也喜欢和谦卑的人打交道,对这人印象也就好了,与他闲聊几句后,便让文秘的人上茶。

  李国桢坐在秦离对面那弹性十足的真皮沙发上,他已经被屋中的奢华装饰所震惊。在他头顶,是一串巨大的圆形琉璃,窗边也是巨大的琉璃制成的,地面是光滑平整的大理石,以及屋子四处那些价值不菲的摆件,终于理解那些来过新城的人都说与大明为两个世界。

  李国桢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茶后找了个话题,笑道:“如今秦公子货通四海,怕是不久后便可富可敌国了吧。”

  秦离闻言,摆手说:“总督说笑了,不过只是些小钱,谈不上富可敌国。”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李国桢苦笑一声,道:“秦公子真是谦逊。”

  二人再次闲聊一些没营养的话题后,自然是是要进入正题的。

  李国桢道:“我来时陛下已经同意秦公子提出的交换条件,不知秦公子火器可有备好,本官也好早日回京复命。”

  秦离一听,这人可不像大明朝的官啊,不蹭吃,不蹭喝。便道:“总督要不歇上一天?我让人备下酒席也好尽些地主之谊。”

  李国桢面色愁容道:“秦公子有所不知,近来江北河南一带逆贼猖獗,四处作乱,陛下命我交接后速速回京,皇命在身,耽搁不得。”

  如此秦离也不好多做挽留,带着李国桢去了囤积军用物资的军管仓库。

  仓库外李国桢看着一箱箱正往怪车上自行滑动吊装货物的奇怪设备,只能用难以置信来形容,更对这新城的办事效率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问得知,这叫做葫芦的设备使用一种叫做电能的东西,但具体什么是电能他就无从得知了。

  几辆拖拉机城内城外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就完成了工作。

  这一趟李国桢走的水路,由船队将枪械运送到天津城外,再走陆路运送至京城。

  秦离从李国桢口中得知,这两万支燧发枪都会入装京营。

  对于这个结果,秦离感到意外。

  按理来说,这批燧发枪应该入装战事频繁的前线部队,但皇帝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京营。

  难道皇帝想重整京营?

  送走李国桢,秦离来到军部。

  现在一切走上正轨,原先的临时指挥所也就裁撤掉了,在原地修了一间占地三亩的三层建筑,作为军部使用。

  军部会议室,秦离拿着指挥杆,指着沙盘上的**及仪征一带:“这些区域就是农民军现在活动的范围,这次一二三团各带一半老兵和全部新兵出动,务必要将这伙人全部带回来,到时候全部送他们去台岛开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