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投机者徐珵



  “哀家知道,如今天子北狩,人心不稳。

  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不可一日无主,皇帝回来之前,天下百姓,总得有个主心骨不是。”

  ??????孙太后说的语气平常。

  ????殿中的气氛却再次变得微妙起来,不少官员相互看看,开始冒汗。

  ????因为随着这句话,一个现实的问题被翻到了台面上。

  ????眼下这个局面,该谁做主?

  什么叫国不可一日无主,什么叫天下的主心骨?

  只有皇帝,才能担起这个名号。

  皇帝不在,只有储君。

  陛下离京之前,将京营及九门驻守官军全都交给的太后,这段日子以来,太后也一直都是当家人的身份。

  ??可偏偏实际上,受命监国的却是郕王。

  孙太后主动挑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皇帝不在的时候,谁是储君?

    皇帝万一回不来,该怎么办?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管对外究竟是如何说法,陷落虏贼手中也好,北狩也罢。

  在场的人心中都清楚,皇帝不是去瓦剌那做客了,他是战场上被俘了,一条小命现在都攥在人家的手里。

  虽然现在都情况来看,也先就不敢对皇帝下手,还得好吃好喝养着。

  但是,万一呢?

  万一那也先不管不顾,是个疯子呢?

  皇帝孤身一人在敌营当中,万一有点什么意外,有个不长眼的瓦剌人要对皇帝动手?

  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

  再或者,就如同靖康之变那般,也先挟持天子,掳到北方,一囚禁就囚禁个数年乃至十数年呢?

    这些是最坏的情况,但是却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敢开口说。

  孙太后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果然,孙太后直接道:“皇帝出京前曾对哀家说过,等班师回朝之后,择日册封储君。

  昨日哀家与郕王,王尚书,金尚书,于侍郎,总宪商议过了,今日也在这朝会让诸位卿家也议上一议。

  哀家的意思,昭告天下,礼部,钦天监择选吉日,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经过昨日的事情,孙太后知道这事拖不得,越拖,越容易生变,要早早定上名分。

  不出意外,孙太后一介女流之辈,断然无敢有吕后那般心思。

  所以孙太后选择的,定然就是自己的亲孙子,皇长子为太子。

  奉天殿内鸦雀无声,时间一分一秒,不是臣子度日如年一般。

  而孙太后,从始至终都是耐心的等待着。

  终于,有人要开口了。

  “臣,翰林编修徐珵有奏。”

  “准”。

  众人都觉得惊奇,所有人如履薄冰,就连各部尚书都装聋作哑,一个小小的五品翰林编修,敢趟这趟浑水?

  徐珵是宣德八年的进士,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出名,可日后,他还有个名字。

  徐有贞。

  土木堡之变之后,他是第一个提出南迁避祸的大臣,而且早早送走了家眷。

  后来景泰朝时,官途不顺,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遂与于谦结下死仇。

  后来代宗病危,此人内联太监曹吉祥,外联武将石亨,悍然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的朱祁镇重新扶上大位。

  夺门之际,撺掇着朱祁镇诛杀以于谦为首的国家功臣,残害家眷,窃居首辅,结党营私,使得景泰朝的中兴昙花一现。

  最后恶有恶报,被李贤将了一军,失了圣宠,一贬再贬,流放云南,直到成化朝才被赦免,郁郁而终。

  可以说,徐珵彻头彻尾都是一个投机者。

  而此时的徐珵,却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正气说道:“太子,乃是国本,循礼法大义所在,祖宗法度,

  然皇长子幼弱,此等江山危及局面,臣恐皇长子难当天下万民之望。

  陛下北狩,人心浮动,此刻若册太子,难免人心惶惶,百姓不安,上下揣测。

  陛下如今年富力强,日后皇后有子,这名分何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