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李耳与悉达多



  一部著作与一篇功法、一门神通并不同,一篇功法和一门神通又岂能被称为一部著作呢?

  一部著作里包含了完整的修行体系与修行理念,甚至还有作者对道的理解与感悟。

  李耳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洋洋洒洒五千言,尹喜执笔记录,这传世著作《道德经》就诞生了。

  尹喜连笔都带了,他的准备还真是充足。

  在后世,只要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下,就能看到《道德经》的全文。不过就算是修行者阅读那《道德经》,也不会有任何感悟,就好像看一篇普通的文章一样。

  《道德经》博大精深,里面讲述了修行体系,有修行功法神通,还有李耳对道的理解与感悟。

  不过这些内容并不是用字表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真意的形式藏在字里行间的。

  李耳口述,尹喜执笔书写,这乃是第一本《道德经》。那些真意全部附着在上面,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看了,或多或少也能有所收获。

  后世的那些《道德经》皆是看了这本《道德经》所书写的。

  那些《道德经》中蕴含多少真意,全看书写者对真本《道德经》的真意有多少参悟与理解。

  甚至还有一些书写《道德经》的人连真本都没有看过,写下来的《道德经》就更差了。

  后世《道德经》有千千万万,但没有多少是有真意的。看那些《道德经》,就犹如看普通文章一样。

  如果一个人要是有着极高的悟性,说不定可以透过复制本看到真本。

  赵江河看过吕洞宾书写的《道德经》,那时候赵江河刚接触修行,虽然有吕洞宾的注解,赵江河领悟的依旧很少。

  不过随着赵江河的修为越来越高,吕洞宾书写的《道德经》已然参悟,并且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今日听了李耳亲自口述《道德经》,赵江河才发现自己的那些领悟只不过是皮毛而已。至于他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有许多地方都是错的,或者是只是片面的理解。

  赵江河突然明白了许多,众人都在修炼神通,将神通符文篆刻在阳神元神之上,从而获得天地的力量。

  道就是道,法则就是法则。

  所谓的神通符文只不过是某些人对道的理解而已,从而道具现成了神通符文。

  那些大罗金仙和混元大罗金仙,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学什么神通符文,而是直接领悟法则。

  只要领悟了法则,所有的神通随手拈来。

  这法则具现局限了修行者对法则的理解,如果不能跳出法则符文的框架,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高手。

  因为你所走的路只不过是他让安排好了的路。

  在现实世界之中,他的修为实力虽然还不高,但他毕竟在精神幻境之中有着金仙的修为,对修行者的理解极深。

  他打算废除自己所学的神通符文,用阳神参悟神通,使自己跳出神通符文的框架。

  宗一听了《道德经》,只见他身体上的气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不知道宗一究竟领悟了什么,但可以看出,他的收获不比赵江河少,甚至有可能比赵江河还要多。

  李耳留下《道德经》之后,他们一行人西出函谷关。

  出了函谷关,踏上西行之路。

  沿路上的景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城镇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树木稀少,那些树木之上的叶子也很稀少,没有中原地带的那种茂盛与生机勃勃感。

  但也可以看出那些树木之中看到顽强的生命。

  至于建筑,全是砖石砌成,屋顶也是呈圆形。

  一眼望去,就能看出关内关外的不同。

  赵江河说到:“道兄明明不喜尹喜,为何还要将那《道德经》留给他?”

  从处事之道可以看出修行之法。

  “顺应天道而已。”李耳说到:“函谷关内是中土神州,函谷关外是西域蛮夷,当有一门派镇守神州气运,以防气运外泄。”

  说白了就是太上不想西方佛界从函谷关进入中土神州,免得佛家与道家争夺气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