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函谷关前



  李耳与孔丘不论善恶,只论处事之道。

  再说天地间本就没有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善与恶是无法定论的。

  截教之所以输,并不是因为截教中人做恶,也不是因为截教中人多披毛带甲之辈,而是因为截教中人的处事方式。

  从通天教主开始,从上至下,每一个截教之人皆是直性子,做事情不会拐弯抹角。

  以当时截教的实力,只要截教之人都迂回婉转一点,在背后加点手段,截教也不一定回输。

  如果刚成立截教之时,元始天尊让通天教主少收一些徒弟,通天教主如果不直接怼元始天尊,稍微的迎合元始天尊一下,截教阐教也不会闹得那么不可开交。

  李耳说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刚柔并济才能长久。

  截教中人偏偏太刚了。

  孔丘听了李耳的话,刚开始他的心境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没过长的时间,他很快就摆脱了李耳所说的话对自己的影响。

  并且使得孔丘的心境更进一步,只见孔丘身体四周出现阵阵涟漪,好似他要破空而去一样。

  涟漪之中出现了仙鹤,翠竹,白莲,红梅,异象印在虚空之中,另人心神向往。

  那就是天地间最好的品质。

  浩然正气,心有正气破除一切劫难。孔丘从正直刚毅之中参悟了人间正道。

  孔丘说到:“心有仁义可破除种种劫难,往日我截教之所以遭受到灭顶之灾,全是因为截教门人龙鱼混杂。当时如果我截教门人全部都心正,没有一个心生邪念之人,我截教也不会遭劫。”

  截教之人遭受到劫难,因为其中有人下界并不是为了匡扶正道,而是为了谋划人族气运。

  如果只是为了守护大商的正统,截教之人就不会遭劫。

  孔丘已经明悟了自己的道,他的道就是走正道,行正事,就算有千般劫难也能踏过。如果心生邪念,就会万劫不复。

  李耳说到:“仁义就是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无欲、无求、无为则刚。

  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

  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在李耳看来,仁义会扰乱天道运转,唯有不问、不做、不管,方能永享大道。

  孔丘说到:“不问、不做、不管,这不就是独善其身吗?只能保自己之安定,只能使自己永享大道,这并不能真正的长存。”

  其实李耳与孔丘之争,就是无为与有为之争。

  无为与有为,没有谁好谁不好,在赵江河看来,一味的追求无为和有为,到头来反而落了下层。

  不管是无为还是有为,都能使提出理念之人长存天地,证得那无上大道。

  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为和有为就不合适了。

  因为无为之道,道家越来越破落,最后被佛家儒家压在了下面。因为有为之道,儒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到后世,儒家吸收了各家理念,才真正的成为第一大家。

  孔丘问到:“天道人道,道祖之道是何道?”

  李耳说到:“我之道乃阴阳变化,日月交替,宇宙演化。人道在天道之下,参悟天道,就能明了人道。”

  孔丘说到:“道祖认为人道在天道之下,我却认为人道在天道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道定会胜过天道。

  道祖之道在九天之上,我之道在这大地之上。天与地相距万万里,却少不了一番争斗。”

  孔丘并不是在向太上宣战,而是阐述两者之间的道不相同,道不同就一定会有所争斗。

  并且在这次轮道之中,孔丘收获不少,因为李耳,孔丘明悟了自己的道,只要坚持走下去,他也可以成道作祖。

  孔丘对着李耳执弟子之礼,拜谢李耳的指点之恩。

  赵江河听了孔丘与李耳的论道之后,赵江河也收获不少。

  自身之道脱于天道人道,没有天道人道作为根基,自身之道再厉害,也是无根浮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