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招安?海军



    福建由于田少地瘠,人众粮缺,百姓多倚海为生。

    所以,便有“海者,闽人之田。滨海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存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

    同时,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也造成了海盗活动的经济环境。

    南宋初建时,北有金军侵略,内有各地叛乱,官兵实力不济,无力镇压,对海盗便采取招安之策。

    但到了后期,南宋政权稳固,官兵实力增长,便有官员提出招安之策是以“高官厚禄以符渠魁,是赏盗也”。

    因此,南宋逐渐废弃以招安行弭盗之法,实行海盗重法,加强了对海盗的处罚。

    于是,在南宋朝廷和福建路地方官府的各种手段打击下,大大小小的海盗最终都而临消亡的结局。

    人数高达上千的王子清、赵希却、周六四等海盗团伙相继败亡,陈长五、陈长六、陈长七被官兵擒拿,磔于市。

    所以,对当时的海盗而言,为官府招安,可能是比较好的一个结局了。

    但南宋政府招安海盗,多是羁縻之计,给一个低级官职,却多鄙夷轻视,日子也并不好受。

    例如海盗郑广,为官府招安后,被派遣去攻“其他诸郡海盗,数月悉平”,共“平贼百七十七部”,可谓是功劳很大。

    但官府只封郑广为福州延祥寨统领(保义郎),在府衙群僚中,都以其为贼而鄙视,备视歧视与冷落,日子并不好受。

    有鉴于此,在蓉儿的大力建议下,黄老川觉得既有另外一种选择,不妨前去试试。

    在黄老川想来,南宋水师强大,不在乎他们这几十艘船,几百名海盗;孟九成初建海军,求才若渴,说不定会得到重用。

    到了府中,黄老川与孟九成一番细谈,立刻觉得此行不虚。

    孟九成的态度是诚恳的,安置是妥当的,封的官位是超过南宋的。

    南宋招安,不让他们海上作乱是根本,还有以盗御盗的手段;孟九成招揽,则还有纵横四海的宏图大志。

    当然,孟九成也说明了红巾军的军纪,犯者不轻恕。这算是先小人后君子,不要在日后说什么言之不预。

    黄老川觉得很满意,比南宋招安的条件优厚多了,何况南宋招不招,还不好说。

    至于孟九成是否心藏祸心,黄老川也认为不大可能。

    几十艘大小船只,几百名海盗,本来没什么利害关系,孟九成还不至于费那么多的心思,拐弯抹角地收拾他们。

    “哪里都有王法,哪家军队都有军规。”黄老川表明态度,捋着胡须说道:“上岸为民者,遵王法;入伍当兵者,守军规。这是理所当然,孟帅倒不必为此担心。”

    孟九成笑了笑,说道:“我只是提前告知,倒不是担心。黄前辈也可告之手下,合者来,不合者去,也不必招来怨言反复。”

    “孟帅想得周全。”黄老川沉吟了一下,说道:“既如此,小民便回去带着部众来投。”

    这么痛快?!这黄老川确实比黄老邪好对付啊!孟九成以为他还要去看看安置的地方,也就是烟台或威海呢!

    孟九成感慨着,开口挽留道:“前辈不必如此着急,先去安置的地方看看,我再传令当地官府,为诸位建村盖屋,总要住得安心、舒服才是。”

    “有劳孟帅费心了。”黄老川似乎也挺感慨,这比南宋那帮官员的嘴脸强得太多了,希望自己的决定能为自家和手下谋得好的前程。

    孟九成邀请黄老川暂在府中居住,黄老川却婉拒推辞,也不去看安置之地,便说明日便整理行装,启程上路。蓉儿呢,就拜托孟九成夫妻照顾,暂留在青岛。

    送走了黄老川,孟九成心情畅快,海军又多了支力量,日渐壮大啊!

    坐在桌案后,孟九成又拿出了军队规划,开始边想边写。

    尽管有了火炮这样的热兵器,孟九成依然不敢说对上蒙军能把握获胜。况且,在他看来,武器装备是一方面,军队的精神和意志,以及素质,更为重要。

    在孟九成的心目中,曾经有这样一支军队,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上万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