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荣誉和现实-第2/2页





    虽然都是进行特种作战,但史泰因认为,特种旅和“勃兰登堡团”那帮人是完全不同的。

    德**官一直对于非正规部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鄙视和憎恨,因为他们重视力量和荣誉,鄙视他们眼中属于“下三滥”的特种作战,因而德**队里竟能产生特种部队,真可以说是个奇迹。

    事实上,德**官们把军人职业看的无比神秘、无比崇高,不仅一致把特种战争看作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而且还看成是对他们个人的荣誉,乃至国家的荣誉的一种侮辱:偷偷穿上敌人的军装是对自己军服的一种亵渎。这一态度造成的后果是,德**队没有造就善于进行非常规作战的人才。

    但凡事都有例外,还是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属东非一只殖民小分队的司令莱托沃贝克成功使用了游击战术,困住了大量的原本是可以用于欧洲战场的英军部队。这一经验对他部下的一名叫希普尔的下级军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他创建了现在的“勃兰登堡第800团”。

    希普尔不但从老上级那里得到启示,他还对战争中产生的英雄事迹特别的向往,他借鉴了其他国家非正规作战的成功战例,并且深信非正规作战可产生的巨大作用。他的想法是由少数的优秀人员组成小分队,为正规部队开道。在实施进攻前甚至是在正式宣战以前,这些小分队可以先深入敌后,占领桥梁,道路河流的口以及主要的通讯设施;他们可以散播假情报、炸掉供给仓库、攻打敌人的司令部,总的来说,是以少数人造成大的混乱局面。

    富有想象力的希普尔的建议这让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感到荣誉上的难堪。但因为形势的变化,这支部队还是建立了起来。

    加入勃兰登堡团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至少能流利的说一种外语,招募来的人员能说多国外语的这一特点说明了第三帝国的野心。可以说欧洲所有的国家,没有勃兰登堡团的成员不熟悉的。勃兰登堡团招收的人员必须属于德意志民族,这些人生活在帝国的境外,住在东欧的德国人能说捷克语、波兰语、乌克兰语、鲁塞尼亚语,还能说这些地区的特有方言。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人能说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芬兰语、俄语。其他的勃兰登堡队员来自这样的家族,他们曾经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德国领土上进行过殖民统治,他们除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外,还能流利的说当地的方言。一部分勃兰登堡队员能说多达六种语言,少部分人甚至能说一些鲜为人知的东方语言,如汉语、藏语、蒙古语和阿富汗普什图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