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战友“T-34”-第2/2页





    “T-34”的铸造炮塔是41年春天开始投入生产的,由于设计组对装甲车辆总局为“T-34”选定的“L-11”主炮不满意,为了选择代用品,曾经列出包括从45毫米旧式坦克炮和57毫米反坦克炮(Zis-4)在内的多种方案。同时,“KV-1”重型坦克也搭载了中央火炮设计局的葛勒平工程师新开发之“F-32”型76.2毫米坦克炮,这种火炮的穿甲能力要优于“L-11”。而葛勒平实际上从40年春季就开始为将“F-32”型坦克炮装载到“T-34”炮塔上而开始努力。40年底,葛勒平设计组研制出42倍口径身管长的“F-34”型76.2毫米坦克炮,但不幸的是,“F-34”没有得到生产许可,因为库利克元帅管辖的炮兵总局(GAU)和装甲车辆总局都不批准。虽然面对如此窘境,葛勒平和工场经理叶里扬还是冒险私下将“F-34”和“L-11”并行生产。41年1月,“F-34”投入量产,同年2月被搭载到若干辆“T-34”上试验。可气的是,上头直到41年夏天仍然不公开批给“F-34”生产许可,直到被德国人饱以老拳之后,从前线部队汹涌传出对“L-11”威力不足的批评和要求“F-34”的呼声之后,“F-34”才得以被采用。

    由于库利克元帅对出厂之“T-34”坦克评头论足,提出大量莫名其妙的修改要求,以至于到40年9月15日只有3辆“T-34”顺利送交部队!这种捣乱行为立即遭到中型机械人民委员部部长乌雅切斯拉夫?马雷谢夫的反对,马雷谢夫的部门联合装甲车辆总局和哈尔科夫火车机车厂的经理们对库利克予以反击,努力统管并维持“T-34”的生产计划。尽管马雷谢夫等人作出相当努力,“T-34”坦克在40年的600辆生产计划仍旧泡汤,只产出115辆。德军攻入苏联时苏联共产出1225辆“T-34”坦克,但是红军前线部队只掌握有967辆“T-34”,其余258辆仍在工厂、或正在送往部队途中、或在军校用作教学工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