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邯郸对策-第2/3页





    “君上以为,治国之本何在?”尉缭突然话锋一转。

    赵雍思索一阵,有些犹豫的说道:“选贤任能。”

    “君上所言,乃是强国之本,非治国之本也。所谓治国之本,如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是以治国之本在民,而民之根本,不过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邦有储蓄焉。是故治国之初,须有其地,有地则有民,有民则有兵。此乃秦国强盛之道,亦应为大王学习之处。”

    赵雍点点头,这个尉缭还是有点本事的,至少他能够透过商鞅变法的条目,看透其本质在于耕战二字。这种眼光,还算是高出常人一等的。

    “那依先生之见,如何攻伐诸国呢?”

    “伐国必因其变乱而伐之。因何变乱而伐之?乃视其财以观其穷,视其弊以观其病,上位者乖张而下位者离心,若此之类,是伐之因也。今诸国相攻,大伐有德,此不宜取也。有德之国,则百姓顺其官吏,官吏顺其诸侯,上下一心,非可取之也。”

    “如以先生观之,则赵国若要兼并他国,当如何取舍?”

    这应该是最后一个问题了。尉缭想到,这一个问题,将是赵雍对自己最终评价的问题。

    “此问题之所在,非某可以臆断,然则君上询问,某试回答一番。”尉缭又抿了一口温水,沉思一阵,说道:“赵国源出晋国,昔年秦晋争霸,晋国多年未曾处于下风,此乃晋国之地理形胜也。依此兴胜之地,晋国威压齐国,交好楚国,力据秦国,鄢陵之战,楚国臣服,自此晋国方称霸中原。”

    “以赵国而论,则应和三晋为一,联楚而拒秦,入燕而制齐,此乃霸王之道也。后效仿景公之故事,挑唆秦楚之乱,而兵出淮济灭齐,以秦赵之兵,东西两路入楚境若无人,自此大王挟六国之土地,北则渡河,重演麻隧之战事,西则假途伐虢,锁死秦国东进之途;而南过武关入咸阳,此三路进发而不胜者,未尝有也。”

    尉缭对于赵雍提出的兼并天下的方略,说得上有理有据。

    在尉缭看来,函谷关既是秦国强大防御的所在,却也是锁死秦国的关键。当年秦晋争霸,秦国欲霸中原,而晋国假途伐虢,先取得了虢国之地,并以太阳渡、茅津渡为据点,封死了秦国北上之路,也锁住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道路。此后秦晋结好,又因崤之战被晋国挫败之后决裂。虽然也有王官之战,击败晋军的胜利,却受限于国力不得不将战略方向转移到了西方诸戎,“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而又因为桃林之塞,秦军出不得关中。晋国大胜齐国于鞍之战之后,和楚国结盟,带领中原诸国约十二万之众,过风陵渡,在泾河和秦军大战,秦军五万大败,被联军追至侯丽而还。此战之后,秦国数世不振,也不再成为晋国的威胁。而臣服了秦、齐、狄三强之后,鄢陵之战,楚国败于晋国,无力争霸,晋国遂霸中原,中原诸国,成为了晋国的藩属之国。

    得此地利之后,尉缭则建议赵雍挥师东向,占据燕齐之肥沃土地,南向楚国,与秦国结盟而东西两路夹击楚国。当此时,赵国则兵分三路,一路过大河,效仿麻隧之战,攻入秦国关中,中路锁死函谷关,南路则入武关而进逼关中。则秦国北有上郡之危,南有武关之险,则地利之势具破,秦国必然被灭。

    这绝对是赵雍甚至乐毅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战略眼光!赵雍和乐毅之前所谋划的南下上郡伐秦的计划,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战术方案,想要灭亡秦国这样一个盘踞关中多年的大国,仅靠一支奇兵根本难以奏效,而且还要联合东方六国的力量,在函谷关牵制秦军。万一其中还有其他国家的掣肘,赵国甚至还会有倾覆之危。若是赵国和秦国是争霸的话,此策未必不可,然而若是赵国的志向是兼并天下,则必须一步步的增强自己的实力。先据有广阔而土地肥沃的平原之地,再扫灭南方的霸主楚国,最后再对付秦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