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民力至重-第2/3页





    然而被废掉的赵毋恤的儿子赵嘉非常不认同自己老子的做法,遂联合了自己的力量,将赵献侯赵浣进行了驱逐,自立为新君,是为赵桓子。

    不过一年之后,赵桓子身死,众卿及赵国公族认为,赵桓子本就非赵襄子指定的继承人,其子也就没有资格继承赵国国君的位置,遂杀了赵桓子的儿子,重新迎立了赵献侯赵浣。

    但是,通过这一个事件,赵浣也深刻认识到了公族力量的强大,所以他在掌握了权利之后,立刻宣布迁都中牟。虽然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为了赵国的中原战略服务,但是其最直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赵国公族力量太过强大,连国君都要畏惧三分,所以才离开赵氏高庙所在地晋阳,迁都中牟。

    肥义用这个故事,无非是告诉赵雍,赵国的公族力量之强大,恐怕比之秦国还要更大一些。如果贸然处理这些问题,恐怕会引来未可测的麻烦。

    “我知道师傅意思,是以才让师傅当这个司寇的职位。”赵雍狡猾的笑道。

    “此话怎讲?”肥义有些疑惑。

    “师傅,孤之所以一意力推军屯之法,甚至不惜压制司马的意见,乃是以此为契机,试验授田于百姓而已。师傅您看,法令规定,将犯罪之人徙边军屯,鼓励军队亲属移边,授予土地。虽然边关清苦,但是河间之地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推行屯田,可以大大减少此地对于邯郸粮草的依赖,而国家获得其利。”

    肥义点点头。

    “其次,屯田之法,相当于将土地授予百姓,刚开始,或许并非习惯,但是一旦开了这个头,其他百姓必当景从而至。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法律上,将屯田作为国策进行规定,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屯田。昔日,商君下令,凡六国之百姓归附秦国者,免其三代徭役;秦国四境之内的岭地、土山及沼泽,可以免除十年赋税。于是六国百姓,纷纷前往秦国,一时之间,秦国人口增加百万,田地开垦之数与日俱增。孤所做的,就是避开士大夫们垂涎的上等土地,以开垦荒地和授予田地进行屯田为契机,推动百姓获得土地及私有。而师傅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出法令,保障这些开垦荒地的百姓的土地受国家保护。”赵雍越说,心里越激动,“待几年之后,屯田之利愈大,则荒地开垦和得多私田的百姓越多,便可找到时机,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允许百姓买卖土地。通过这种种步骤,层层推进,最后在全面放开。如此,则压力日小,法律愈严,百姓愈加拥护,则叛乱的可能性就俞低,而国家之民力反而进一步释放。”

    两点之间最捷径的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事实上,赵雍的办法,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的让赵国发生变化。这种办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激烈的改革带来的弊端和矛盾,缓和了两者之间的问题,而坏处就是,万一施政者出现意志力松懈或者半途而废,则容易带来全盘的否定。

    “所以,君上让赵成去当司空,一是为了借助他身为公族族长的身份,去取得赵氏公族的理解,缓和公族对您的压力,第二,就是以赵成的力量和权势,就是有个别官吏对抗,他也能够弹压,毕竟,他是您的叔父,整个赵国,没人比您和他血缘关系最近了。别人就是想动他,也要看着您的面子不敢在后面拖后腿。”

    “君上之聪敏,果然是老夫拍马不及的。”这句话,把肥义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此,臣必辅佐君上,做好这件事情。“

    “有劳师傅了?”

    “不敢。不过君上的想法,似乎还更有深意?”肥义微笑着说道。

    “呃......”

    “以司寇行断狱职责,是合理的,但是以律法监督和推动国家发展,则是头一次。君上以权术制衡百官,以律法推动发展。这种做法,可是和您对商君的看法,有些背道而驰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