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维新三令-第2/3页





    李兑全然没想到,后面的侍女已经对他虎视眈眈,他还沉浸在赵成离开的背影里。看着他消失在视野里,李兑那已经熄灭的嫉妒之火,又稍稍燃起之后,悄然消失了。

    “走吧。”说着,也不再拒绝莲儿的搀扶,慢悠悠的走向自己的房间。

    按照“官分四卿,职分四寺”的原则,四卿就位以后,每个寺又根据自己所辖制的功能不同,设立了不同的司,来具体负责各项工作。但是由于这是一次比较大的变动,很多部门不得不进行整合和重新排列,特别是由于司徒寺和司空寺两者的某些只能之前是重叠的,这次也进行了整合。标定了所有负责钱财税赋的只能,统统划归司空寺,而宗伯祭祀典丧等职能,也划到了司徒寺之下。这样,司徒寺兼具了民籍和祭祀之礼,而司空寺则将全面负责国家的财富问题,成为绝对的实权领域。

    但是细分起来,又显得特别麻烦。因为赵国的区域制度演至周制,有六乡和六遂的说法,其中六乡为比、闾、族、党、州、乡。六遂是“邻、里、酂、鄙、县、遂“。这是有讲究的,王城附近,才能称之为六乡。

    六乡之人,都是依靠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也是军队征伐的主要服役人员。六遂之人,则是自发的组织在一起的非王城附近的人,称之为“野人”。相当于普通自由民,而不是奴隶,有自己的土地,实行井田制,有赋役。据此,周礼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划,设立不同的官员进行田赋与牲畜的管理使用问题。

    而在赵国新的官制体系中,赵雍示意司空赵成,在参考晋制和周制的基础上,压缩人员比例,实行垂直化管理。因为赵国毕竟国土面积还没有达到周朝那么大的疆域,

    在和赵豹赵成商量之后,赵国的税收机构进行了改革。中央建立以司空寺为总负责的赋税管理机构,下辖田部司,具体负责全国赋税工作,有田部吏一人,载师两人,协助田部吏管理部务,闾师五人,分别负责一到两个郡的赋税工作,其余胥吏使徒若干。

    地方上,设立遗人司,在县丞的配合下完成赋税收缴工作。遗人司直接对田部司负责,不受郡守所辖。这一点是赵成坚持要加上的,在他看来,将赋税交给郡守,容易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坚持要直接管辖遗人司。虽然工作繁重,但是有利于保持国家稳定和减少作奸犯科之辈,赵雍只得同意。

    这样,赵国新的赋税征收体系就建立了起来,这套体系有周朝的体系框架,又兼具晋国的官制特点,还带有集权与制衡的结构特征,不但让赵国官吏容易接受,更让赵雍也很快明白了运作流程。

    而主持这件事情的赵成老先生,也表现出老当益壮的革命精神,虽然年龄挺大,但是在少司空徐越的帮助下,老人家也是夜以继日的忙着整合司空寺,让少司空徐大人也是钦佩不已,心想这位老大爷可真是比我都有精神。

    如果说,赵成的司空寺是在做加法的话,那么赵豹的司徒寺就是在做减法。

    根据“维新三令”的精神,司徒寺将是一个囊括了太宰、宗伯和司徒的超级机构,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三个职能部门统一建立起来。太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是君主的超级秘书,相当于之前的相邦;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这两个部门,一个相当于人事部长,一个相当于宣传部长,再加上司徒本身的工作,整个司徒寺绝对是最忙碌的地方。

    为了细化工作,赵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侧重。司徒寺设立少司徒三人,分别涉及一部分工作,赵豹负责总体部分。每个少司徒下辖司书两到三名,协助少司徒完成该部工作。而司书下面的士、府、吏和使徒等又有若干。削弱了相邦的权利,实现赵雍对四个大臣的直接管理,而相邦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但是权利被杯葛,不再一家独大。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实现赵雍对于赵国的直接管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