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之章 第九章 时到清明意纷纷(三)-第3/3页





    就听老者说话略有戚色,“先父在时曾荐了徐文长入胡襄懋幕中,戚少保抗倭时也多有赞划,不过也是嘉靖三十六年时的事情,那时我尚未出生。”

    徐文长即是绍兴名士徐渭,与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的解缙和大学士李东阳的小友门生杨慎并称为“当世三大才子”,即便王星平在上一世也是知其名的。

    其人一生放浪不羁,屡试未中,最后跟随胡宗宪入幕,多为俞大猷和戚继光参赞军务,方才老者口中的胡襄懋多半就是说的胡宗宪。

    “说起来徐文长当年误杀发妻,还是先父和诸状元为他多方奔走才能免罪。”

    王命德便在旁赞道:“两位状元为其说项,这也是天大的脸面了。”

    徐渭是大名士,徐渭杀妻一节也作为名人轶事在大明广为传播,即便是王星平这一世的少年记忆中都有些点滴。

    先不论杀妻事由的对错,单就两位状元好友全力营救,的确可以说是天大的脸面,寻常人等能有一个身为进士的挚友便是一份荣耀了,何况状元,还是两个。

    那诸状元诸大绶是嘉靖三十五年殿试状元,与徐渭是绍兴同乡,也是好友,当然这些王星平并不知晓。

    只是听了方才王命德的恭维,知道了这位老者的父亲也是一位状元,老者本人又是进士,那如此门第,不说贵州,即便是江南,也是了不得的,也就难怪王命德如此恭敬。

    那老者却将话题兜了回来,感兴趣的问起王星平,“贤侄既然在读戚少保的书,可有些心得?”

    这就是老者要考王星平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多了,老者就是浙江人,又与戚家有这样的渊源,说得岔了,可是要闹笑话的。

    不过王星平从来自信,只将心中真实想法说来,想来不会有错,多年的经历告诉他越是有真才实学之人,越是好交流,反倒是平素的愚夫愚妇,市井泼皮颇赖应付,便恭谨的娓娓道来。

    “不敢说心得,戚少保赖以平定东南的治军之法尽在此书,可谓是备极周详了,只是看过之后不免感叹。”

    欲扬先抑的手段是吸引听众的基本,但在老者听来却是新鲜,果然就有了兴趣。

    “贤侄却是为何而叹?”

    “只叹世人多愚,以为读了几本兵书,便事事皆可依循,却不知一时之法当一时之用,绝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王命德早就对这族侄的见识折服,倒是那老者,初闻王星平这话,顿觉有趣,听得越发用心起来。

    【注:胡宗宪的谥号襄懋是隆庆六年追赠,故而此时可用,而这位老者的父亲的谥号文恭却是在天启后才追赠,故而此节中称呼只以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