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战争号角-第3/3页



  约瑟夫的逻辑是没错的,与实际情况倒是也算吻合。

  大明帝国的“火烈鸟”的产能也只有每年一千架,预计今年会达到两千架,因为不但要供给前线,还要给海军和空军同时换装。

  之前只装备给负责北地的第四和第六航空队,从而增强了新武器的保密性。

  一旦参战,保密性就戛然而止了,除非不会被对方收集到战机的大部分残骸。

  九号重型坦克的产能比“火烈鸟”更低,只有每年四百辆。

  即便如此,每辆坦克的制造成本也高达至少十七万银币。

  等于光是这一项武器的支出,朝廷就要拿出近七千万银币。

  对此,陆军也是比较委屈的,每年装备十个重型坦克营,已经是最低需求了。

  户部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但要掏钱给陆军买新坦克,还要买新式火箭炮、重炮、卡车、越野车、雷达、防空炮……

  林林总总算下来,每年砸两亿银币都是往少了说。

  当然,比起海军,陆军的这点钱就不算啥了。

  一年光是建造战列舰、航母、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这四大主力舰,开销就高达四亿银币。

  要不是如今岁入已经超过了二十亿银币,光是早舰一项,朝廷就早已破产了。

  海军总司令揭暄对此的解释也很合理,首先,海军舰艇造价高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出相应的战斗力。

  从为大明帝国夺得制海权,海上贸易的安全得以保障,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出口,这是物有所值的。

  其次,海军的很多作战舰艇在服役一段时间之后,都可以作价对外出售,从而收回大部分建造成本。

  等于海军在舰艇服役期间,只花了一小部分的使用费,仅此而已,这是非常划算的事情,也可以促成良性循环。

  最后,只要朝廷的战略需要,海军便可以维系海外属地与本土的联系,即便在战争时亦是如此。

  这番话暗示的意思很明确,海军能确保海外属地的安全,也能攻击别国的沿海地区,说白了就是可以随时出去刮地皮!

  反之这种事,海军也不是第一次干了,光是远征美洲就干了好几次,每次都赚得盆满钵满地凯旋而归。

  对于这方面,朝廷里也没有人感跳出来反对,因为当年的历次远征行动,军机处的这帮人都分到了不少好处。

  做到从上到下利益均沾之后,海军的历批造舰计划,自然全都顺利通过成本预算。

  再说印加帝国的铜和硝石,奥斯曼帝国的石油,那样不是需要船队来运输?

  没有一支强大无比的海军,又如何能确保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揭暄也不是夸夸其谈的主,哪怕没有郑成功与波洛的支援,也不用出动陆军和空军。

  单凭二十个旅的陆战队,在主力舰队的掩护下,也能打下来丹麦,无非是现阶段还要维持在全球其他基地的驻军而已。

  为了同时击败丹麦与神圣罗马帝国,昊菁皇帝已经下令在这次行动中,投入陆军近半的野战部队。

  空军的第六航空队列编的作战飞机数量超过一万架,占空军战机总数的一半以上。

  海军更是出动了大部分航母与两栖攻击舰,战列舰倒是还有一些部署在海外基地。

  若是战事吃紧,朱慈烺还能继续向西线增兵。

  进行总动员是完全没必要的,有以下好几个原因。

  真正的大杀器——北风弹道导弹,一直处于保密阶段,迄今为止还没登过场呢!

  更何况倭国愿意继续出兵,为大明帝国打工的大名多不胜数,大家就盼着战事规模越来越大才好。

  各地的预备役部队也没有参战,此时在前线作战的官兵都来自张煌言所管理的西部总督区……

  最新网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