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全球排名-第3/4页





    本土明人想吃牛肉也简单,只要买用冷藏船运来的海外牛肉就行了。

    海外牛肉在离岸之前,都要在大明在当地设立的防疫点进行现场宰杀,并直接检验,方可得到出口许可。

    这样布置的话,即使进口牛肉真出了事,也能追本溯源,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

    在册牲畜数量的确不少,但比起大明的两三亿人,那就决计算不上多了。

    这也是昊菁皇帝力主进行海捕,并且每年都要大规模建造渔船的原因所在。

    明人做别的行当或许不行,但在饮食这方面,完全可以当别人的祖宗!

    不到六百万头猪,完全扛不住这么多饭桶的瓜分!

    为了保护猪与其他牲畜的相对安全,昊菁皇帝也只能对河鲜与海鲜下手了。

    仅在海捕方面,不算海外藩国,本土与东南亚在册的渔船高达近七万艘。

    其中,大吨位的蒸汽铁制渔船达到近九百艘。

    改装蒸汽渔船,也就是木头船加装了蒸汽机的,达到近三千艘。

    这些改装船多半都是船龄比较大的商船,被渔夫便宜买来从事海捕。

    加装了蒸汽机之后,一方面可以提高逆风时的航速,另一方面能够放置冷柜,保证海鲜不会变质。

    冷柜有蒸汽款与燃油款,前者可由船用蒸汽机提供动力,好处就是加煤就行了,北方煤价便宜,船主更偏向这种款式。

    燃油款适合缺煤的南方船主,也不需要买蒸汽机,给渔船进行大改,只要买个冷柜和燃油发电机,就可以出海下网了。

    根据多年来沿海各地上报的数据,以及厂卫实际蹲点采集的结果,大明过去三年的平均海捕量大概在两百四十万吨左右。

    这是纯海鲜蛋白质的数据,不算海带、紫菜之类的植物。

    折合就是四十八亿市斤,平均每个明人能到嘴二十余斤。

    看似是不少,其实每人每月就两斤,内陆腹地也就全仗河鲜罢了。

    昊菁皇帝认为这个水准还远远不能体现出大明工业实力,必须加大每年下水的蒸汽铁制渔船数量才行。

    要让海捕与进口海鲜的总数达到一千万吨,平均三十人一吨,每人六七十斤海鲜才够吃。

    此时,大家的摸鱼技术都很有限,只有大明有蒸汽渔船。

    那不大规模海捕,还更待何时啊?

    海鲜是肉食的有力补充,可以大幅度缓解吃货百姓对牲畜们的压力……

    倭国与泡菜的商人都看到了市场的规模与潜力,故而都已经加入到了海捕的行列。

    目前,北地与南地的藩国,以及暹罗、泡菜、倭国是大明的最大海鲜供应商。

    在数千甚至上万吨级的冷藏船下水之后,新印加帝国也会加入到队伍里的。

    能用廉价的海鲜来换取大明帝国的商品,这大概算是最经济实惠的易货方式了。

    市面上的罐头种类就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只要兜里有钱。

    金枪鱼、石斑鱼、鲑鱼、鳕鱼、鲷鱼、沙丁鱼、带鱼、鲭鱼、凤尾鱼、丁香鱼……

    觉得不过瘾,商店里还有蛤蜊肉、扇贝肉、海螺肉、蛏子肉等罐头售卖。

    不花钱的吃法也有,当然不是霸王餐,而是参军入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