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章:土豆之乡-第3/4页





    官府还非常贴心地免费送给他一张渔网,小吏还叮嘱刘老汉,只要不弄丢这玩意,他们一家人就饿不死。

    一并获得的还有一把弩和三十支箭,弩更适合没有拉弓经验,不是猎户之人来使用。

    刚到地方的刘老汉一家,跟本村和临近村庄的四十九户,约六七百人,一起被安置在乌屯,官方名字叫做定居点。

    说是定居点,其实这地方啥也没有,连最简易的木屋都没有,住的是帐篷,还得给女眷和孩童住,十几岁以上的男丁在户外都要靠火堆来取暖。

    大家都是穷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户,只有少量的猎户和匠人,故而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都是互帮互助。

    官吏到当地划分完土地,给每家发放了地契,让每家的户主签署互不偷地的文件,给予一应生活物资和粮食之后,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他们这些人生也好,死也罢,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反正前十年不收税,捞不着好处。

    官吏也就将他们散养了,只要用相应的文件对上面有所交代,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由于是一个乡的,沟通不存在障碍,从老爷们走后的第二天开始。

    猎户们组队进林子里去打猎,匠人们带着部分男丁砍树盖木屋,剩下的男丁则一起去捕鱼。

    四月份在中原地区,河水已经不是很凉了。

    但在北地,捕鱼之前得现在岸边生好火才行。

    因为河水极凉,下水的男丁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必须上岸烤火来缓缓。

    河水并不深,最深之处连一丈半都不到,流速也不快,只要会水,绝对淹不死。

    众人找了一处齐腰深的浅滩,在岸边钉下桩子,然后在处河段下网。

    按照定居点的人数计算,起码要捕上来上千斤鱼,才够众人一顿糊口的。

    然而河鲜们不负众望,的确出现了鱼多到撞网的情况,跟报纸上描述的极其相似。

    一网捞上来大大小小的五十来斤鱼是完全没问题的,这让众人信心大增。

    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用网捞鱼已经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

    于是决定所有人不能只在一个地方都耗着,分处于一些人去另外的河段下网。

    临时渔夫们并不怕水冷,也不怕鱼少,只要每网不落空,大家就有干活的动力。

    初来乍到,众人捞鱼的热情极高,全都非常自觉地进行分工合作。

    不会游泳的在岸上使劲拉网,会水的下水查看渔网是否被刮住。

    最大的一网收获,目测高达近两百斤,成果非常喜人。

    回去之后称重,居然捞到了超过三千斤鱼,可是相当了得了。

    猎户门也没有空手而归,用火枪和弓箭打了两头熊、四头野猪、五只鹿,外加十余只野鸡。

    当然,大家都明白,以后所能获得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少了,还是捕鱼靠谱,老爷们说的还真没错。

    半个月左右,众人居住的木屋相继竣工,屯子也就算是初步成型了。

    “屯子”顾名思义,就是驻屯大明子珉的意思。

    接下来就是开荒种地了,这种事基本长手就会。

    无非是需要日复一日的下地,赖人是干不了的。

    在不熟悉土地情况的前提下,种好成熟且耐旱的土豆就成了大家一致的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