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以糖为名-第3/4页





    郑老屁那里就更不用担心了,向倭国运输白糖赚钱就跟直接铸造铜钱一样容易,这种在两国君主之间交易的大买卖,不让他横插一杠子,他都不会高兴。

    “殿下可是向倭国供奉百万之巨银两?必然有违藩属之道!”

    王在晋认为每年向倭国支应这么一笔巨款,实在是得不偿失,用这笔钱还不如编练两万新军。

    “没花银两!”

    幺鸡很是神秘地笑了笑,杨进朝与喜儿是知道实情的,的确是没花钱,一两银子都没付出。

    “……”

    王在晋就直接懵圈了,太子适才说花费百万银两,这又改口,难不成在刻意诓骗自己?

    “此事朝野均未得知,爱卿可否保密?”

    告诉少数几个人就行了,现阶段还没必要广而告之。

    “自然!”

    既然要听到了别人不曾知晓的秘密,王在晋也就只好答应太子的要求了。

    “想必爱卿知晓我大明糖价如何,但爱卿或许不知道倭国糖价,所以……嘿嘿!”

    就算有个中间商在赚差价,老子也照样不花现银就能借到兵。

    “原来如此~!”

    王在晋虽然年事已高,但也没到脑瘫的地步,太子即便没直言相告,稍微一想便能猜透其中的奥妙所在。

    “正是!”

    老王头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幺鸡也就不会否认了。

    倭国这时候可是没有大面积种植甘蔗的,国内所须的糖类全部需要进口。

    等到郑老屁干掉了爪子深得太长的荷兰人,大明就可以成为倭国糖类的独家供货商了。

    王在晋没想到区区糖务,每年便能涉及百万两银子之巨。

    难怪太子不想让朝野知道,想必太子从中也能赚取不菲的利润。

    老王头是不相信太子会口出妄言的,因为户部与兵部的账目是可以查阅的。

    更简单的话,直接向两部尚书询问一二便可真相大白,所以向倭国运糖应该是确定的事情。

    为了便于出口,某太子打算在京城或者天金建立一家巨型糖厂,专门用来炼制白砂糖。

    幺鸡还没傻到让郑老屁从两广往天金运甘蔗,只要在当地先行加工成粗糖,再通过海运,送到京金,过滤成白糖就可以出口倭国了。

    如果在两广地区就一步到位的话,偷奸耍滑的郑老屁难免会架空某太子,单独与德川二货大将军交易,这就很不好了。

    与倭国不同,华夏的糖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着作《礼记》与《楚辞》中,均有饴糖的记载。

    南方制造的饴糖以稻米为原料,北方的饴糖则用黍米为原料,口感上相差不大,后来又发明了用高粱与地瓜做的饴糖。

    随着蔗糖兴起,逐步取代了饴糖的主角地位,品种更加优良的在汉武帝时期被从中南半岛引入。

    这也使得甘蔗在汉末至三国时期成为了三方屯田的主要作物之一,后来糕点业的祖师爷也变成了诸葛亮……

    葡萄牙在丧失香料贸易之后,凭借歪打正着的蔗糖生意日进斗金,在其南美的殖珉地巴西大范围种植甘蔗,在十七世纪初,其出口的蔗糖占据欧洲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这也引来了其宿敌——西班牙与荷兰的注意,尤其是以海上贸易立国的后者,现在对倭国的蔗糖出口量已达到两千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