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御史何其尊-第2/3页





    “一时习惯了,还真不好改口,哈哈。”

    崔耕见郭恪嘴风严实,便失了打探起真正背景的心思,后淡笑接过话,道:“过些日子的事谁说的准?不过现在我倒是有件事,指望郭都尉照拂呢!”

    “什么事?”

    “我现在这个岭南道肃政使就是名头好听,真正的手下就一个陈三和,这神棍能顶什么事?至于从州府里面‘抽’调一些衙役,又怕里面有武三忠、张子瑞之流安‘插’的卧底。所以,这人选方面,还望郭都尉多多照顾一二。”

    郭恪对此当然积极配合,道:“没问题,宋根海是你的老部下了,你用得也顺手,索‘性’将他那支小队暂时‘抽’调给你。你那个‘侍’卫封常清,当然也跟着你走。如果有大行动要调人马的话,只要有公文来,本都尉定当配合。”

    够朋友!

    崔耕清楚,这就是郭恪职权内所能答应的极限了。

    毕竟,无论在哪朝哪代,兵权都是极为敏感的东西,不可能让崔耕随便调动武荣都尉府的军士。要不然,武三忠以个弹章上去,二人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崔耕又是一番致谢。

    郭恪笑道:“咱们同僚共事这么久,脾气又如此相投,毋需如此客气,都是自家兄弟没必要这么见外!”

    一声兄弟,彻底坐实了他跟崔耕的这番‘交’情。

    随后,崔耕在卸任武荣都尉府长史前,又跟郭恪做了一番‘交’接,让他尽快安排合适人选来接手。

    ……

    因为派往长安轮调的泉州府兵被武三忠阻拦还没回防,所以郭恪还得继续带兵保卫刺桐港。

    至于崔耕升任岭南道肃政使,自然不能久居泉州都尉府了,再者,他离家三个月,也有些想家了。

    三天之后,就带着宋根海小队,封常清与陈三和,打起御史的仪仗,直奔清源城而来。

    宋根海这一百来号人,还真不算多。御史出行,“地动山摇,震动州县”,就是按照朝廷体制来说,这排场就很不小了。

    有举旗帜的,有举牌子的,有鸣锣开道的,有抬轿子的,一百人只是将将够用而已。

    也是因为这副排场,走路自然也快不了,一来是零碎儿太多,二来这路上还真收到了不少状子。

    御史的职责,并不仅仅是监察百官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按照朝廷律法是这六条。

    其一,察官人善恶。

    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

    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

    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行用。

    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贪弱冤苦不解自申者。

    后来,时任宰相的韦方质又把这六条细化成了四十八条,地方上没有什么事是御史不能管的,不该管的。

    不过,韦方质这个人就是个书呆子,四十八条看起来很美,实行起来很难,过不了多久,还会被改成原来的六条。

    但是现在,韦方质被诬谋反,丢了‘性’命,但四十八条律法还没废除。所以,崔耕行事,得按照那四十八条来,几乎地方上有所纷争,都找他来告状,‘弄’得崔耕烦不胜烦。

    一连行了十余日,才从泉州城走到了清源。

    远远望去,那可不得了,锣鼓喧天,爆竹声声,彩旗飘飘,迎楼高搭。

    武荣县令刘幽求带着武荣县的文武官员,出城二十里相迎。

    要知道,武荣县的县衙治所在莆田,他能跑到清源来迎接,不可谓是恭敬若斯了!

    崔耕见状赶紧下轿,紧走几步来到刘幽求的近前,客气道:“刘县尊太客气了,您整这么大阵势,不是折煞了在下吗?”

    说罢,又不免低声打趣道:“刘县令,我跟武三忠的梁子可是结的‘挺’大啊,你对我如此礼敬,就不怕武三忠报复?千万别告诉我,你远在武荣县不知道我和姓武的那厮的过节。”

    刘幽求倒是满不在乎道:“怕什么?本县一点都不惧武安抚使挑理。”

    崔耕愕然,问道:“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