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第2/3页





    如今的重臣之中,身兼几任的为数不少,但很少有人是一下接受几项差遣,都是隔一段时间,才会被派上一门差事。韩冈却是一下子接了三门,加上他又打算有所神作书吧为,自然是有的忙了。但这样的忙碌,却是他心甘情愿的。

    只是今日的廷对有些问题让人警醒。在廷对上,赵顼并没有向韩冈询问河东的境况,以及之后在西北边地应对辽人的方略。对于一名刚刚从河东离任,又积累下了大量战功的经略使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正常。

    韩冈很确定,这肯定不是赵顼忘了问,而是不想让自己有机会对河东、陕西继续保持着影响力,甚至有警告的成分在。反正与辽人已经定下了国界,需要知道什么消息,都能从其他官员和走马承受那里得到回应。

    幸好他已经提前做好了转换角色的准备,几个差事上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有了计划,这样才没有在崇政殿上丢人现眼。

    有天子亲遣的内侍领着,就不必先去政事堂走一遭。绕过政事堂和枢密院,太常寺就在眼前。

    位处皇城西南角的太常寺,是一个十分冷清的一个衙门,比起不远处人进人出的司农寺和都水监来,太常寺的门前只有两个守门的兵丁,百无聊赖在檐下的阴凉处坐着。在这个酷暑难耐的日子里,门可罗雀对太常寺来说,看起来并不是个形容词。

    担任判太常寺的敕书就在身上,在前面替韩冈引路的内侍也是对身后的新任判太常寺恭恭敬敬,还没近了大门就已经开始高声喝道。

    两名守门兵丁见了韩冈几人过来,只是懒洋洋的站起身。可一当他们听到了内侍的吆喝声,立时吓得面如土色,直挺挺的立在门前。

    韩冈也没理会他们,就在大门外停了脚,仰头看着太常寺的牌匾。竟然还发现了一个燕子窝,真是离谱到了极点。

    见韩冈抬头只顾着牌匾,两名兵丁手足无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还傻站着神作书吧甚?”内侍尖着嗓子呵斥道,“还不通知寺内开正门迎韩端明入衙?!”回过头来,他又对韩冈叹道:“清闲的衙门,都懒散惯了。”

    两名兵丁先是慌慌张张都想进去通知,但一看到同伴也在往里走,又同时停下脚。反复几次,才一人进去通知,一人走过来向韩冈请罪。

    韩冈摇摇头,轻声道:“这是掌管礼法的太常寺啊。”

    若是先去了政事堂,肯定不会遇到现在这样礼数不周的情况,政事堂肯定会先行知会太常寺。但崇政殿的内侍,就不会管那么多了,只管将韩冈带到。

    在门前停了片刻,只听到里面一片脚步声,然后正门吱呀呀的打开了,迎出来三十多名官吏。

    太常寺本有卿,少卿,丞,博士,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等众多官员,管理着一应朝廷与礼仪祭祀有关的工神作书吧。但现在这些官职,全都变成了本官官阶,而不再是实职的差遣。

    真正从属于太常寺的实职官员,其实只有七八位。韩冈看到三十多人中,最前面的几个都身穿官服,倒是知道他手下的官员,差不多当是到齐了。

    只是这一群从太常寺中迎出来的官吏,衣着寒酸得紧,看起来就是一群破落户的模样。

    一般来说,朝廷不发成衣,只发布帛,官服必须要自己去找裁缝量身定做。所以有钱的官员,身上的官服总是簇新的,而身家匮乏的,衣着则是黯淡褪色——这个时代的染色技术算不上,只有新衣才能色泽鲜亮,一旦洗过,登时就会褪色,洗得次数越多,褪色的就会更厉害——从衣着上看,太常寺无论官吏,都是穷得可以。

    只有一人还不错,衣着光鲜,迥异他人。站在官员班列的最后,看起来当已是年过不惑,相貌却是英俊,只是没有留须这一点却让韩冈很纳闷,到了三十之后,就看不到不留须的官员了,就是他韩冈,为了形象更稳重一点,也没有免俗。

    不过当韩冈的僚属们一个个上前通名见礼后,韩冈便释然了。

    乃是教坊使丁仙现。身为教坊使,自然能得不少供奉。管了十几年的教坊,若是没些身家那就好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