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哦,汉人也曾经是白人?-第3/3页





    举个例子,有个葡萄牙人皮列士,1516年跟着葡萄牙使团来到大明。他也写过一本中外关系史上的名著《东方志》,后来病死在中国。他在书里就说,中国人“像我们一样白”,中国女人是“像我们一样的白人,看起来很像葡萄牙女性,日本人也是衣着考究的白人”。

    有人会说了,那个时候日本的国力算不上强吧,为什么还是被看做白人?

    这当然是因为十字教了。西方的传教士虽然在大明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大的成果是在日本。西元16世纪末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信仰十字教,传教士们看到了可以在日本人中广泛传教的巨大潜力,这就让日本人在他们眼中变得比中国人更白了。

    不过后来,西元1614年起日本禁止十字教,这就让他们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在他们的嘴里,日本人的肤色也突然变深了。

    西元18世纪中期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恩格尔伯特肯普费的德国人写了一本书《日本史》,是当时欧洲人了解日本最重要的一本书,他在里面就不再说日本人是白色的,而是形容它们是棕色,黄褐色的了。所以你看,肤色的深浅其实是个观念的演化过程,跟事实上东方人的肤色其实没啥关系。

    再后来,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登场了,这就是西元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林奈把我们人类命名为智人,并且把智人分为四个种,按照地理单元和从白到黑的肤色,划分为欧洲白人,美洲红种人,亚洲棕种人,非洲黑人。以此为标志,我们东方人的肤色不再是白色的了。

    而把黄皮肤和东方人彻底结合在一起,得归功于西元18世纪后期的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他认为区分人种更科学的方法是分析头骨形态。他以此为标志,在西元1795年提出把人类分成五种,再把它们和肤色结合起来,那就是白色高加索人种、黑色埃塞俄比亚人种、红色美洲人种、黑褐色马来人种和黄色蒙古人种。

    这种区分法又鲜明又好记,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这几个词造今天还有很多人顽强的使用,从此东亚人就成了黄种人,如果给这件事定下一个具体时间,那就是西元1795年。

    这事并不值得我们高兴。对历史略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段时间正是欧洲人越来越强大、东方国家日益萎靡的时期,欧洲的科学家降低东方人的肤色,其实是歧视东方人,不再将东方人看做与他们同等的人。只是当时他们认为这是‘科学。’

    时至今日,随着科学的发展,以种族把人类划分为不同集团的分类法已经失去了生物学依据。所谓的种族与种族之间根本不可能划出那一道明确清楚、有科学依据的分界线。欧美主流已经抛弃了三大或四大人种的说法,而是依照族裔称呼,比如拉丁裔、大食裔、印度裔等。手机用户看宗明天下请浏览m.shuhuangge.org/wapbook/22016.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