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心有疑虑-第2/3页





    “朕以为不必大修皇城。”赵昺却摆手道,“一者前时曾有人上奏宜将行在迁往建康,那里有天险可用,北上可击江淮,用兵中原;南下可定江东,西去可收复川陕;二者,现在三军麓战,军资消耗巨大,而财赋又不能征缴过重。可复建皇城靡费极大,又需征用大量工匠和夫役,实是过于扰民,还是暂缓为上。”

    “臣亦与众位臣僚议过此事,但未寻到合适的地方,而近些日子又事务繁忙,以致耽搁下来!”陆秀夫已然听出小皇帝话中似有别意,想想自己入城这么日子了,却连行宫所在都没有搞定,其话未明说,定然也想到了什么。

    “嗯,左相既要统管举国事务,又要顾及京畿之事,确实过于操劳,这皆是朕考虑不周。”赵昺听了点点头道,“如今伯厚先生尚赋闲,其乃三朝老臣,老成持重,便由其接任临安府尹,如何?”

    “臣……臣以为陛下的安排妥当,王应麟行事果断,为官清正,又素有威望,可主持临安府事。”陆秀夫听了暗吃一惊,小皇帝就这么将自己的临安府尹给免了,这是欲卸磨杀驴,还是敲山震虎呢?但他刚刚自称公务繁忙,正好又落了口实,只能同意。

    “陈爱卿,朕向你举荐个人才如何?”赵昺又转向陈仲微道。

    “能入陛下眼的定是人才,臣恭听!”陈仲微施礼道。

    “这位乃是周密,相必各位也有耳闻,其熟知临安风物,知晓民情,此次能一举攻破临安城他功不可没。且他早有官身,朕以为可在临安府中入职,当个通判、推官还是能胜任的。”赵昺指指身侧的周密道。

    “臣早已久仰其名,只是尚未谋面,没想到却早被陛下收入帐下了。”陈仲微向周密拱拱手笑道。

    “卑职微末之功岂敢与诸位上官相较!”周密急忙起身还礼道。

    “诸位爱卿,建康乃是江防重镇,自收复之后知府一职尚空缺。朕以为胡身之曾在江陵任职,又曾在京湖参与军事,可为浙东安抚使,兼任兼知建康府事。”赵昺又言道。

    “臣以为可以,其资历和学识皆可胜任。”陈仲微言道。

    “臣也附议!”徐宗仁也表示同意。其他人对小皇帝的安排也无异议,但是大家都觉奇怪,以往对地方高层的任命都会与众人商议和讨论,可此次却是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提出,似乎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不让他们怀疑其中另有深意。

    “陛下,臣以为当下不易将都城前往建康,当下我们即未能完全占据长江防线,也无力对四川用兵。且江北皆在敌军手中,占据江淮尚待时日。因而敌既能顺流而下来攻,也能横渡长江直指建康,万一失守,甚至被围都会影响整个局势,影响士气。因而臣以为陛下行在暂留临安乃是上策。”江璆既是小皇帝的师傅,当然也是看着其长大的,自然对其十分了解,今天陛下突然一改常态的换将,似是发现了什么潜在的危机,本意也并不想离开临安,否则也不会巴巴的跑到北宫来,因而建议道。

    “江尚书所言有理,当年孙吴先后以建康、建安等沿江重镇最为都城,但依然未能守住长江防线,建康一战而下,不得不请降,江东也随之尽失。”权刑部尚书邓文原也言道。

    “二位所言不错,但也非绝对!”姚良臣言道,“长江防线始于孙权,而亡于孙皓,其中绝非恃险便能守住长江……”

    姚良臣的大论,赵昺其实早已知晓,东吴后期防线失守却有其它原因。初时东吴和四川的蜀汉本来是共抗曹操的阶级兄弟,后来却因为争夺荆州翻了脸。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奸诈之徒刘备带兵四万多人来讨,却在夷陵又被纵火惯犯东吴烧了个灰头土脸。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东吴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胜仗,两次胜仗都以放火开始,赵昺都觉得有理由相信孙权是火德星君转世。

    夷陵之战的结果是东吴占据了整个荆州,蜀国被局限在四川境内。此次战争之后,东吴和蜀汉又都认清了形势,恢复了阶级友谊。四十多年内,两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东吴的上游边界一直平安无事。但后来阶级斗争出现了新动向。魏国十八万军队,兵分两路,用闪电速度扑灭蜀国。从此,魏国就占据了长江上游,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以水路进攻荆州。同时魏国一直占有襄阳,距离荆州首府江陵不远,军队可以沿汉水直逼江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