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玉凤,终成涅盘四十四-第2/3页





    可谁曾想到,她刚到万春殿中,便与另外两个小侍茶丫头一道,给打发回了内侍省,说是不必她们侍奉。

    她们三人闻得这等事态,直以为自己要被赶出宫中,正不知未来如何时,没想到那万春殿里,不多时便来了一个年岁稍长的公公来,笑着安慰她们说,因着万春殿里的皇后娘娘近来身体不安,太史局的李淳风李大人说最近半个月内不叫再进新人来。

    所以这才无奈之下,先将她们三个久已闻名于宫中的茶艺小侍打发回内侍省里。

    而且为了安抚她们,还特特地先将她们安排在了后苑那个发疯的杨婕妤处做事。

    依着那位公公的话儿说便是:

    眼下横竖她们是要被留在内侍省里,与其日日跟着内侍省里的人跑腿做些杂务,倒不若先看着这疯了的杨婕妤,充个闲差也好——

    说到底,她们可是侍茶小婢,可一个疯子,是再也不会喝茶的。

    所以这样一来,她们便等同是多了好一段时间的休息。

    三人虽然觉得如此不甚妥当,可想了想,到底也是比去内侍省的好,于是便谢过那个公公,跟着被安排到了杨婕妤处。

    待得入了杨婕妤处,这三个小侍便发现,这公公当真是一点儿也没有说错。

    杨婕妤疯癫之状虽然不甚厉害,平日里只是一味抱着个娃娃,披头散发坐在殿前阶上唱儿谣,可是却也是神志不清的。

    是以平日里,她们这三个侍茶小侍的职责,便是一日三茶奉上便可,其他的事,竟是一概再不必担忧。

    (这里解释下一日三茶。大家想必都了解过英式下午茶,还有广东地区的早茶之说。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下午茶也好,早茶也罢,其实早在唐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然风行在中国大陆上了。

    每天早上晨起和吃饭之前,先喝一杯淡茶清一清肚腹,以达养生之效,这就是晨茶。

    至于为什么叫淡茶,有看过唐初历史的同学们应该了解,唐初时期人们喝茶可不是像现代人一样,就是茶叶冲水泡一泡,或者讲究点儿的来个功夫茶艺表演,甚或是放些花果、冰糖蜂蜜之类的。

    当时唐初的人们喝茶,可是要加一点盐巴、香料之类,然后再添水的,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做菜时的调料加在茶叶水里煮成茶汤来喝的。

    而这一类茶之中,早茶是要求最清淡以达净腹之效,所以基本上都只是取少量的茶叶加水煮好之后加少量的盐和最清淡的香料,所以叫淡茶。

    而与之相反的,茶叶量、盐量与香料量都是正好的,便是浓茶汤了。

    这浓茶汤,就是在午饭后喝的,以达清油解腻之效。

    还有一种晚茶,便是晚上饭后至睡前这一段时间里,喝的一杯比较清淡的茶汤,基本很少有人加盐的,这就是晚茶了。

    一日三茶在当时来说,是有条件的人家才能享受的。否则单单只每日喝茶时需要加的那些贵得吓死人的香料,就够普通人家吃上七八天的大米饭了。

    不过这种情况,在李治后期开始有所改变。

    因为李治生性俭朴,可是却是个十分嗜茶的人,所以当时唐时,也受其影响,极为推崇茶之一道。

    而与茶相关的香料与盐业,也相对发展较好,所以慢慢地,一日三茶在李治后期,变成一种民风,基本上家家都会去喝。

    当武则天退位之后,整个大唐更是将这种一日三茶的风气发展到了极致,而进一步地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比如今天的日本,朝鲜半岛等等。

    而最叫人称道的,就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国的茶叶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直接对与亚洲接壤的欧洲大陆产生的巨大影响了。

    就这么举个例子吧!读过欧洲历史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唐中期时,欧洲当时称为大秦国的那个某国——具体名字请……好吧!其实就是罗马——与大唐来往甚密,所以也就优先得到了一部分质量在当时的大唐朝来说,算是中上等的茶叶。

    毕竟顶级的茶叶是不能输出的——皇帝老儿一个比一个好茶如命,他们怎么舍得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