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迷雾重重-第2/3页





    贾似道摆摆手,示意自己想说的并不是余阶担心的那样。

    除了当时远在淮南东路的余阶,其余包括丁大全、洪文浩甚至是江海,都不是官场上的小白,自然对当初发生在临安的那惊天大案是有所耳闻的。当然,他们毕竟那个时候要么不在临安,要么在临安也是远远够不着那一小撮核心,听到的大多都是传言。

    没有人说话,都知道贾似道显然还有下文。

    “当初孙奎等一众人被我一网成擒,其中除了孙奎这一批绿林巨盗之外,还有金朝公主一人。”

    书房中响起几声倒吸凉气的声音。

    金朝跟大宋的恩怨就不用说了,靖康之耻虽然已过去近百年,试问又有哪个宋人忘记过丝毫?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孟珙攻入当时的蔡州城时掘墓毁尸之举,甚至连金朝皇后都赏与有功将士。

    贾似道能够说服赵昀将金国公主都给放了,也难怪后面在大朝会上会招致如此多的攻讦。

    “当初的襄阳之战,蒙古宗王口温不花之所以最后狼狈撤军北返,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胜仗,其实是因为孙奎的后金军在河北西路发动的叛乱。口温不花南下几乎将北地所有精锐抽调一空,意图一战而下襄阳,进而入临安。

    也正因为北地后方的空虚,才让孙奎的后金军趁虚而入,撼动了整个河北地界蒙古人的根基,家里失火的口温不花根本无暇同我大宋纠缠,所以口温不花才会无奈的敲诈我大宋一笔,就选择了退军北返。如果当时没有后金军的作乱,襄阳之战,最后孰胜孰负,还真是很难说清楚。”

    贾似道停了停,继续道;

    “正是因为口温不花急着回去剿灭孙奎的后金军,才有了蔡州一战孟帅的大捷,当然,在本官看来,蔡州一战,有太多的运气成分在类,或许是天佑我大宋,以信阳军近乎全灭为代价,换得蒙古十余万大军和张柔的首级,只能算是惨胜罢了。

    口温不花回到河北,抽调大军四面围剿后金军,后金军已经到了近乎全灭的境地,才有了本官放金国公主北上的事情。后金军存在一日,甚至于金国公主一日没有落入口温不花手中,口温不花都不敢全力南下侵扰我大宋。”

    “大人深谋远虑,决胜于千里之外,委实让末将佩服!”

    余阶对着贾似道抱拳一礼,心悦诚服道。

    “恭维的话就不用说了,后金军其实也只能是给口温不花添些麻烦,无伤大雅,你我都知道,只要口温不花腾出手来,根本翻不起任何风浪,但是,今天本官却偏偏还收到了来自后金军的信报,原本被口温不花几近剿灭的后金军竟然接连大败蒙古军队,甚至于已经攻占邢州和磁州两地,并牢牢控制在手中。”

    贾似道在河北西路的地方上重重的点了点,随后又在四川和淮南东路的方向点了点道;

    “蒙古人国内并无任何变故发生,可以肯定的是,口温不花在故意放水,让后金军坐大。那么问题来了,后金军坐大能够给口温不花带来什么好处?以至于让蒙古宗王口温不花甚至不惜压上自己的声名来助长后金军的气焰?本官,想了很多可能,兼听则明,如今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书房内,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接触到大宋真正的核心。

    谁都知道,蒙古跟大宋之间,终有一战,在所难免。

    只是这秘密来的太过突然,让几人实在是脑中有些发蒙。

    “大人,会不会是口温不花以后金军作为借口,以此来施压蒙古朝廷以求达到什么目的呢?毕竟,若论对北地以及我大宋的了解,蒙古一朝无人能出那口温不花之右。”

    说话的是丁大全、

    作为一个文人,而且是政治智慧极高的文人,丁大全想到的这点,倒是贾似道之前没有想到的。

    “蒙古大汗窝阔台身体康健,在蒙古国内一言而决,无人敢不遵。口温不花同那窝阔台虽说为堂兄弟关系,却深得窝阔台信任。若说口温不花故意施压蒙古朝廷,却也有可能,只是这样的话除非蒙古国内发生我等根本不曾知晓的变故,可惜,我大宋对蒙古国内之事所知甚少,蒙古人对宋人甚是防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