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师徒两人-第2/3页





    月前现任的总理大臣张亮基向陛下请辞后,各方势力都把眼睛盯了总理大臣一职,这总理大臣是过去的宰相!

    左宗棠、胡林翼……一个个名字在李鸿章的脑海闪动着,他甚至相信,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原因,恐怕恩师也有可能会成为其的人选……

    派系!

    地域之见一直影响着华朝,几乎从华朝成立的那天起,从没有摆脱过这一切阴影。

    想起这些,李鸿章有些头痛,尤其是神作书吧为殖民地部尚书,他可以说是手握大权,他的权力甚至不逊于宰相。因为殖民地部有权向陛下的推荐殖民地总督,并且任命殖民地官员。

    几年前,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他们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殖民地。“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而现在的国同样也是如此,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以及北美。

    “现在华帝国已经步入了鼎盛时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5亿人——也是全球人口的约二分之一——都是华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4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报纸的言语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却充分表明了一点。在过去的两年间,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的帝国,而这个帝国60%的土地都是殖民地!

    神作书吧为殖民地部尚书的李鸿章,无疑也成为各部之权力最大的尚书。也正因如此,地域之争,同样也把他卷入其,甚至不得脱身。

    每一个殖民地的总督人选,他都需要经过再三的考虑,首先要考虑到平衡,其次要才能考虑到他们的能力,可即便如此,在他的桌面,永远摆放着成堆的件,等待着他批阅,等待着他做出决定。

    这不是最让他头痛的,地域之争所引起的争持,即便是在殖民地也无法得到平衡,在殖民地除了总督的人选之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很多利益,移民的安置,当然,更重要是企业进入殖民地后在殖民地产生的竞争,这些企业各有各有靠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依靠地域、乡谊维系着这一切。

    甚至是李鸿章自己,同样也是徽商的靠山,尽管“发匪”对徽商造成了非常大打击,但是现在徽商仍然迅速崛起了,尤其是通过对淮南煤矿等厂矿的投资,使得他们垄断着长江下游地区的煤炭供应,这使得徽商得以重新崛起,有了在殖民地与其它地域商人竞争的资本。

    而李鸿章正是徽商集团最大的靠山,而他也总会照顾一下同乡,当然他知道,陛下同样也准许他这么做,因为陛下并不希望一家独大,无论是枢,亦或是经济,都需要平衡。

    甚至在当初创办淮南煤矿时,陛下刻意关照过徽商,这是一种经济的平衡。同样也是帝国之道,只有通过这种地域的平衡,在财力、权力的平衡,才能达到国家的稳定。

    而对于神作书吧臣子的李鸿章来说揣摩到了圣心的情况下,他需要遵从陛下的想法去办一些事情,所以在很多时候,得罪人的事情,往往都是由他去处理,像他把缅甸的油田指定交给一个北直隶的商人开采,这是因为北方商人在国内的力量最为薄弱,所以需要适当的扶持。

    为此,李鸿章没少被报纸讽刺——现在没有了言官,官员们不需要再考虑言官的掣肘,但是报纸反倒变成了另一个言官,报纸在监督的着官员。那些商人们同样通过报纸对一些官员的施政大加指责,这,甚至受到法律的保护!

    “下次,一定要让他们多办几家报纸!绝不能让那些湖北人、广东人掌握所有的报社……”

    心底这么嘀咕着,李鸿章已经想到了处理报纸的办法——办报!通过办更多的报纸,在报纸与对手打擂台。

    但真正令他头疼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件事,真正让他头痛的是——在两天前,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块豆腐大小的章,在章里提到殖民地部这几年的功绩显著,言里言外只有一个意思——推荐他做总理大臣!

    做宰相!

    尽管这同样也是李鸿章所渴望的,但是,现在面对这篇报道,一向稳重的李鸿沟一时有些慌乱,他感到一场狂风暴雨正向他铺天盖地地袭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