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第3/4页





    ......

    其实,这和后世的人看历史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他觉得是这样的。

    有的人呢,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奇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就好像,秦之一统六合,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奇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中,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上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就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文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比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就更加的谬误了。”

    吴宁道:“秦地地处关中,本不盛产金铁。所以秦械被逼无奈,只能以青铜为器。”

    “就算后来超于铁器,那也是无铁之局下,大力开发铜器的结果。”

    武则天一想:“......”

    对哈,让穆子究这么一说,颇有几分道理。秦国好像什么都不占,那它怎么就一统六国了呢?

    “那依子究之言,秦国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先不急。”说到关键的地方,吴老九这个贱人不说了,“陛下莫急,咱们再往前看。”

    “往前看?”

    老太太这个百爪挠心啊,心说,我这等结果呢,怎么又往前看了呢?

    “看哪儿?”

    “看逐鹿之战!”

    得,这一往前,倒是支的够远,直接到黄帝战蚩尤了?

    “陛下!”吴宁不给老太太多想的时间,“黄帝部落发迹黄河中上,与炎帝结盟。”

    “蚩尤则是九黎之主,善御兽而战。”

    “停!”武则天不想听他废话,“说重点。”

    “好!重点!”

    吴宁应下,“重点就是:农耕战胜了狩猎!”

    农耕战胜狩猎?

    武老太太一怔,登时明白了吴宁的意思。

    黄帝和炎帝联盟代表的是农耕,而蚩尤的九黎部则是以驯兽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代表的是狩猎。

    “正是炎黄之大胜蚩尤,使得事农耕作的方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导。也形成了中原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延续至今的粮产重地!”

    “此后三千载,中原兴衰几乎都围绕着黄河流域的这块粮产重地而发生。”

    “......”

    武老太太被吴宁说的一愣一愣的,早就忘了叫他来的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