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意外之喜 上



    南唐朝廷中捞钱最方便的是盐监和钱监铜监,封建时代盐和铜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但这三个职司都在偏远之处,哪儿像德昌宫就在江宁,捞到钱后就地享受也是不亦快哉的事情……

    这些李璟当然都懂,他对手下捞钱向来是眼开眼闭,但刘承祐这个搞法却让他心生警觉。

    脱口而出江淮缎三字,让潘诚厚心中一跳,他知道这回是戳到李璟的逆鳞了。

    绸缎也分三六九等,最好的自然是蜀缎和浙缎,江淮平原气候较之前二地更低,不利于蚕的生长,所产的绸缎质量自然也更差些,同样一匹缎子换到的铜钱也就更少。

    而李昪在设立德昌宫时就是将其作为南唐的战略储备资金,其中的金银自然是足色,绸缎也尽是蜀缎和浙缎,万没有用江淮缎的道理。

    再加上原本是二尺二寸宽,四十尺长的大匹,变作三十尺长的小匹,应该说这其间的舞弊情形是十分严重了。

    但让李璟最为不安的则是江淮缎!

    顾名思义,产自江北十四州,那可是李弘冀的地盘!

    这个大儿子已经被江淮平原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天雄军已经是南唐一等强军,监军伍乔也是李弘冀的亲信,而江淮八道从中晚唐起就取代了中原地区成为税赋主力。

    经过杨行密-李昪这几十年的精心治理,更是铜粮盐铁一样不缺。

    倘若李弘冀忽然拥兵造反,割据江北的话,李璟一时半会还真拿他没办法,一来北上攻击,总不如南下来的方便。

    其次真动手的话承担攻击主力任务的必定是边镐的雄武军和镇守清流关的林仁肇所率领的神武军,李景达的金陵城防军的战斗力根本无法和身经百战的天雄军比,更何况南唐除了柴克宏、边镐、林仁肇之外也再无拿得出手的统兵大将。

    当然硬掰的话也是有的,比如兵部尚书刘仁赡乃是边镐的伯乐,还有柴克宏的兄弟柴克宠、柴克贞,算起来这几位也都是李璟的忠臣,但却没有足够的部队给其统领,南唐军队一分为三,李璟只能掌握三分之一。

    再说,雄武军神武军真上前线的话,那么李景达的城防军可就是一枝独秀了,李景达+城防军肯定干不过边镐+雄武军、林仁肇+神武军、李弘冀+天雄军中的任何一支,但用来发动一把宫廷政变却是绰绰有余。

    眼下不比保大元年,李璟没了东都、南都两记“镇神头”,对李老三和李老四的威慑力便大大减弱。

    眼下自己的钱袋子和大儿子似乎有了点不清不楚,虽然看上去只是前者普通的以权谋私,但经历过升元元年和保大元年两场腥风血雨的李璟,绝不会将此视为简单的贪腐行为。

    “你可确定?”

    “小的确定,当日入德昌宫做实地盘点时,那刘承祐便百般推诿,说是看看账本便是,后来实在拗不过小的,才勉强答应实地盘点,不过却借口需要事先清点,要求暂缓两日,两日后才让小的手下盘查了他指定的几间库房。”

    “小的想,德昌宫内库房绵延不下数里,如此说来只怕其间是有诈了,所幸圣人料事如神,拍了几个内司者过来,小的便令他们暗中潜入,才发现了江淮缎之事!”

    “这……”李璟陷入沉思

    “圣人,那几个内司者,倒都是老人,忠诚可靠,任劳任怨,平素向来嘴紧……”潘诚厚又补充了一句。

    李璟一笑:“你这老货,此刻与我卖何心机?这些人当然是要赏的……”

    可潘诚厚偷眼看发现李璟虽然在笑,但只有嘴角上扬,面上其它部位则纹丝不动,这是冷笑啊……

    潘诚厚此时心中百感交集,方才一番言行,虽然是略有做作但所说之事倒件件为真。

    本来他决定冒死诬陷刘承祐一次,赵春手下有精于模仿笔记的,潘诚厚当时考试是悄悄偷出一本或者几本账册来,将账册拆散,夹入几张伪造的记载着德昌宫与江北私下交易的册页,最后重新装订。

    那位圣手书生-这是李煜给他起的绰号-曾拍着胸脯保证,经他造假的东西没人能看出端倪来,一问才知道,这厮在模仿笔迹,伪造单据上乃是家传的本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