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 抑或赖臣十万兵-第2/3页



  “杨公他也是为的定都许县这件事!”

  荀贞说道:“哦?”

  “荀公,你之前给朕提出的定都许县的原因,其中一个不是洛阳宫城现在不宜居住么?杨公对此,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荀公,朕觉得杨公的方案倒似可取,想听听荀公的意见。”

  按理说来,荀贞这时该顺着刘协的话,问杨彪提出了什么方案,可刘协话到了此处,荀贞却没再接他的腔了,反是将话头调回,顺着自己刚才的话,说道:“回陛下的话,后日朝中臣打算要上表的,并不是定都许县此事。”

  “……,不是此事,那是何事?”

  荀贞说道:“回陛下的话,臣打算上表的此事,是与太尉杨彪有关。”

  刘协本来是鼓足勇气,想借着这个机会,把杨彪的建议向荀贞说一说,以试探一下荀贞的意思,不料荀贞却给了他这么一个回答,竟是与杨彪有关,刘协顿时愕然:“与杨公有关?”

  “陛下身在宫中,可能还不知道,於今朝野,许多的大臣、士民,对杨彪已然是怨言载道,十分不满。”

  刘协更是愕然,说道:“不满?”

  “陛下,近日来,不断有朝臣上书与臣,异口同声,都请求臣上表陛下,请罢杨彪太尉之任。”

  刘协大吃一惊,说道:“请罢杨彪太尉之任?这、这……,荀公,这是从何说起?”

  “陛下好像很吃惊?”

  刘协说道:“荀公,太尉杨公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当年董卓肆虐时也好,后在长安时李傕、郭汜诸贼祸乱朝廷时也罢,之所以朝廷能危而不倾,实是多赖杨公扶持!却为何朝臣有上书於公,请罢杨公太尉的?……荀公,提出此请的都是谁人?”

  荀贞笑了起来。

  刘协越是愕然,说道:“荀公,你为何发笑?”

  荀贞神情温和,捧笏说道:“陛下说诸贼祸乱之际,朝廷虽危而未倾,实是赖杨公扶持,臣愚见,陛下此话怕是错了。”

  “错了?”

  荀贞和声细语,说道:“臣窃以为,朝廷所以危而未倾者,恐怕不是因杨公之力。”

  “荀公,此话何意?”

  荀贞慢慢地说道:“而是因臣与卫将军的勤王之师。”

  过了会儿,刘协的声音才再度响起,他说道:“荀公所言固是,若无荀公与卫将军的勤王之师,朝廷今日必犹在诸贼的淫威肆虐之下,可是……,荀公,杨公於其中,也是功不可没啊。”

  荀贞说道:“陛下认为杨彪对朝廷、对陛下是忠心耿耿,那臣敢问陛下,臣对陛下、对朝廷难道就不是一片赤心么?”

  “荀公此话何出!公对朝廷、对朕,自也是忠心耿耿,公之忠心,朕皆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荀贞说道:“陛下,臣本来是不想与陛下说这些话的。”

  说到此处,荀贞顿了下。

  刘协看到,荀贞缓缓地把头抬了起来,两道清澈的目光径直投来,恰与刘协视线相对。

  荀贞直视刘协,接着说道,“陛下,李傕、郭汜诸贼挟持朝廷,凶逞天下的时候,若袁绍、袁术者,各拥兵多少?而彼辈却都坐视朝廷为贼所挟,坐视陛下深陷险境,却竟不肯救驾。不顾自身安危,一心只为陛下、只为朝廷,亲自率兵勤王救驾者,唯臣一人而已!臣自徐州,西向长安,千余里远,弘农县之战,臣亲引兵翻越数百里山地,奇袭而克得之;鸿门亭一役,臣身先士卒,浴血搏杀,将士伤亡者众矣!然此间种种之艰苦、危险,臣从来没有向陛下提起过,那是因为臣以为这是臣的本分,理所当然,该做之事,不足向陛下言及,搞得好像臣要以此求功一般。”

  “荀公的功劳,朕时刻未有稍忘!”

  荀贞不理会刘协,自顾自说道:“可是陛下,李傕、郭汜诸贼现虽已为臣所灭,而冀州犹有袁绍!袁绍不臣之意,如今早是昭然若揭,……别的不提,只从他前欲拥刘虞为帝,后不勤王这两件事,他的叵测之图,陛下应当就可看出。袁绍坐拥强冀,粮足兵精,委实朝廷之强敌,汉家之大患也,当此袁绍狼顾之际,正应该是朝中上下团结协力之时,而欲此时,杨彪却私下串联大臣,非议朝政,臣敢问陛下,他这样的举止行为,究竟是忠还是不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