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公路蔑辱拒应旨(一)-第2/3页



  荀贞说道:“哪两利?”

  张杨说道:“袁公路无谋短视、骄横无道,不得士心,百姓怨之,且其至今所据者,仅南阳与江夏,一郡半之地也,又其南有刘景升为其仇敌。明公若以圣上之旨,诏令刘景升自襄阳北上出兵,而明公遣一上将,统军自颍川南下往击,南北合攻,破袁公路易如反掌,此一利也。”

  荀贞说道:“将军说的这个一利,是打袁公路,比打袁本初,更利获胜。”

  张杨说道:“明公明鉴,杨正是此意。”

  荀贞问道:“二利为何?”

  张杨说到:“这二利,则是南阳郡比邻颍川郡,讨定了袁公路以后,明公就可后顾无忧,并可仍以朝廷之诏,令刘景升从明公节制,明公的声势,便可由此而更上一层,然后伺机,再讨伐右将军,亦可胜算更多。”

  荀贞说道:“将军说的二利,是利於增强我的实力。”

  张杨说道:“正是。”

  荀贞说道:“可若在我南讨袁公路之时,袁本初自冀州出兵击我颍川,或犯我兖、青,我该如何应对?须知,袁公路、袁本初再是兄弟不和,到底兄弟是也,而且唇亡齿寒,本初又焉会不知?他若果助袁公路,则至其时,我岂不就要陷入两面受敌之窘境?本初帐下智士颇众,若沮授、审配、田丰、郭图者,皆善谋之士也;其帐下上将亦不为少,如麹义、淳於琼、颜良、文丑、高览、张郃者,悉能战之将也,至其时,我恐只能从南阳撤兵还了吧?”

  张杨说道:“这一点,以杨愚见,明公大可不必担忧。”

  荀贞问道:“这是为何?”

  张扬说道:“杨有两策献给明公,足可保当明公讨袁公路时,袁本初不会成为麻烦。”

  “是何两策?”

  张杨说道:“一则,现下公孙瓒、张飞燕俱皆尚未尽除,右将军就算是遣军南下,料之也是难以倾巢而出;二者就算当明公用兵南阳之际,公孙瓒已为右将军所败,可是幽州有阎柔、鲜於辅等,他们非是袁氏之故吏,与右将军并无交情,明公只需朝廷一道旨意下到,想来彼等就一定会听从圣上的旨意,为明公牵制右将军,亦可使他不得全力相助袁公路!其三……”

  “还有其三?”

  张扬挺胸昂首,以威武的姿态说道:“是,明公,还有其三。这其三,便是而又就算阎柔、鲜於辅等非是右将军之敌,终为其所败,幽州为右将军得之,但杨愿在河内为明公之藩篱,抵御右将军之南下犯土!只是杨兵少,到时若有不支,还得劳烦明公遣一军相助。”

  荀贞笑道:“将军并州之虎士也,足能与麹义相抗,如得将军为我颍川西北屏障,我无忧矣。”

  ——张扬是并州人,麹义是凉州人,并州、凉州接壤,两州俱是多出武将,在勇士、猛将这块儿,素来是“并凉”齐称,因而荀贞有此一话。

  麹义是袁绍帐下现今名头最盛的将领,论其名声,犹在袁绍的故友、心腹淳於琼之上,能被荀贞拿他和麹义相比,这是明显的称赞,张扬赶忙谦虚几句,接着说道:“此是一策。”

  荀贞说道:“二策为何?”

  张杨说道:“二策是,右将军自视族望清高,向来骄横自大,视海内英雄如无物,明公可於天子驾至许县后,即请朝廷下诏,以高官厚爵封拜之,以卑辞厚礼尊崇之,料右将军必就会因此以为明公惧怕於他,从而志得意满,将无备矣;然后明公潜做战备,急取袁公路!既已克破南阳,纵右将军悔悟,夫复何用?”

  荀贞说道:“将军的这二策,是建议我用高官厚爵麻痹袁本初。”

  “扬正是此意。”

  荀贞笑着赞许,说道:“对付袁本初的这两策,头一策,将军自请为御敌,次一策,官爵以麻痹之,可谓是文武两道共用,高明之术也。”

  张杨说到:“这些都是杨之愚见,当用与否,还请明公钧鉴。待明公讨定袁公路之后,聚五州之众,挟胜军之威,而奉天子之诏,再北击冀州,袁本初其势虽强,何愁不破?又二袁既灭,天下三分,其时明公已然独占两分,所余者不过蜀地之刘璋,凉州之马腾、韩遂,并州之高干、曹操耳,传檄可定矣。苟有仍不辨形势,居然不庭者,亦无须明公再亲自出讨,择一二良将分别征之,即足已分别定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