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名将不必后世知 取义安雅各有道-第2/3页





    “城中司马安雅,我辈起兵是为天下,风骨虽同,志向不同。”

    孙坚颇以为然,哈哈大笑。

    攻下/注城,全军休整一日。

    不久,遣去找袁绍、曹操部的使骑先后归来。

    荀贞召来询问:“孟德现兵在何处?”

    “曹将军出酸枣后,进军甚顺,现已将至轘辕关,正与董将徐荣对阵。”

    “可有交战?胜负如何?”

    “小有交战,胜负未显。闻得将军与孙将军等进击连胜,斩获愈万,曹将军欣喜非常,叫我带回话给将军:兵家贵重,伊阙诸关有董兵三万,胡轸号为悍将,将军虽连胜,却最好不要急进,可稍待之,等他这边出了战果,再与袁车骑那里联兵三路,共议击讨事。”

    “淳於琼现兵在何处?”

    “在河阳津。”

    “可有与董军交战?”

    “与董军隔河相持,并未有战。”

    袁绍说是遣淳於琼去孟津,实际上淳於琼并没有去孟津屯兵,孟津在黄河南岸,现是由河内太守王匡的部曲韩浩统兵在驻,淳於琼没有去和他合兵,而是停驻在了孟津对岸、黄河北边的河阳,他这里不是与董军对峙的前线,与董军隔着黄河,当然就不会和董军有战事。

    可wenti是,他如不去孟津,只韩浩一人在孟津,靠他的那点兵力,守城尚且勉强,又哪里还会有余力再出击董军,策应荀贞、孙坚和曹操?

    荀贞闻之,心中不由想道:“今我三路击董,而淳於琼留驻河北,不肯南渡,这就是先自折了一路,幸亏我先前没有直接进军到伊阙关下,否则,前途难料。”又想道,“袁本初身为此次讨董的盟主,却是真没有担当,纵其有粮秣不继、韩馥不配合等种种的困难,但现下我、孟德、文台共进击,他作为盟主却也不该坐视而已,论其胸怀胆略,远不如孟德和文台。”

    坚定了决心,除非是等到曹操获胜的消息,他绝不会再往北进军一步。

    伊阙关中,胡轸召集诸将,商议军事。

    他出示董卓的军令,说道:“相国刚下了一道军令,说:此番关东州郡起兵,诸路皆不足忧,悉碌碌无为之徒,唯荀贞颇狡,孙坚小戆,不可轻觑,今他两人联兵北上,扣我关卡,我部万不可浪战,当严守关门,只要能把荀、孙阻在关外,就是我等的大功一件。”

    “荀贞颇狡”,换句话说,就是荀贞多智;“孙坚小戆”,“戆”是吴语,傻瓜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孙坚不知保存实力,只知一味进战,是个不要命的莽夫。不得不说,董卓对荀贞、孙坚的这两句评语颇为贴切。

    胡轸宣示完董卓的军令,对诸将说道:“相**令如此,汝等还有何异议?”

    前几天,何机战败、援兵覆灭的消息传到关中后,关中的董军守将素来骄横惯了的,哪里忍得下这口气,尽皆哗然,许多请战,不少人都嚷嚷着要带兵出关,去狠狠收拾荀贞、孙坚。胡轸好不容易才把这股军中的忿气给弹压了下去,今日得了董卓军令,便立刻宣读给他们。

    董卓在自家军中的威望无人可比,他帐下的凉州将士与其说是国家的部队,不如说早已成了他的私兵,见他这一道军令下来,那些此前嚷嚷着出战的将校们也都无话可说,只能从令了。

    胡轸见诸将皆无话说了,也不多言,便就要散会。

    就在这时,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一人冲入室内。

    胡轸抬眼看去,见是亲信的一个谋士,不乐说道:“我正在军议,你这慌慌忙忙的是作甚?”

    “捷报,捷报!”

    “什么捷报?”

    “徐将军大破曹操、鲍信,阵斩鲍韬、卫兹,曹、鲍部卒伤亡殆尽,其二人仅以身免。”

    鲍韬是鲍信的弟弟,卫兹是张邈的部将,他两人是曹操、鲍信军中仅次於曹、鲍两人的军官,连他两人都阵亡了,可见曹操与徐荣的这一仗是何等的激烈。

    闻得此报,室内本要离散的诸将登时精神大振,立即就有人叫道:“曹操、鲍信兵败,淳於琼屯於河阳而只步不敢南下,现今三路逆兵就只存荀贞、孙坚这一路了!将军,我等既已后顾无忧,便可全力击荀、孙,还不速速发兵,即往奔袭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