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谋大计暂敛英眉 郡童子显傲刚强-第2/3页





    既有不少士人反感笮融的这种行为,而陶谦却又对笮融的这种行为持默然、以至暗暗支持的态度,荀贞当然就要对此加以利用,以给他自己在广陵士人、甚至是在徐州士人的眼中加分。

    那么,他又该怎么对此加以利用?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表现出他在“尊儒还是尊佛”间的坚决立场。

    那么又该怎么表现出他的立场?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查访郡学”了。

    郡学里教的都是儒经,正如荀贞所说,郡学里的学生都是广陵将来的读书种子,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广陵未来的儒家门生,那么,荀贞到广陵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造访士人,第二件事就是去查访郡学,这也就算是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的立场。

    事实上,臧洪、袁绥等郡府诸吏适才对荀贞的称颂,虽是发自内心,确是对荀贞重视广陵的文教而感到高兴,但也只是因高兴而称颂罢了,都尚未能看出荀贞的真实用意。

    现在看不出荀贞的真实用意也没有关系,荀贞需要的只是让他们有一个“荀贞重儒”的印象,待到来日,如果荀贞和陶谦、笮融,尤其是和笮融间真的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有这个印象在,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荀贞。

    却说荀贞这次来查访郡学,就不再是以私人的身份,而是以郡守的身份了。

    臧洪、袁绥、秦松诸吏尽皆从行。

    到了郡学,只见郡学占地不小,可却显得很冷清,校中的学生似乎并不很多。

    这却是因去年十月黄巾之乱之故。

    在那次变故中,郡学里的师、生们有不少死在了乱中,没死的那些,又有不少归家去了,现在留在学校里的经师、学生并不多。

    经师只剩下了两三个,学生不过百余人。

    荀贞沿路而行,观望道边校舍萧瑟冷清,不觉感慨长叹。

    忽闻得前头有朗朗书声,荀贞乃与诸人步行过去。

    行不多时,却见是有四五个少年席地坐於前头树下,正在揽卷诵读。

    作为荀贞的亲卫,典韦、赵云俱在荀贞的身边,荀贞止住脚步,召赵云近前,遥指树下诸生,笑道:“子龙,昔年我与你初见时,我记得你当时也正是席坐於梨花树下,览书读经。此树虽非梨树,树下诸生虽非是卿,然眼观於此,我却不觉忆昔,那时情景,如在眼前。”

    赵云应道:“当日君侯黑衣长剑,英姿飒爽,云亦是不曾或忘,至今如在眼前。”

    “哈哈,哈哈。”

    荀贞与赵云对视一笑。

    荀贞遂令陪从的经师上前,把那树下的几个学生召了过来,问其姓名。

    诸生的年纪都不大,年长者十七八,年幼者不过十一二,闻得眼前之人便是新任的太守、颍阴侯荀贞,大多顿时诚惶诚恐,而唯有一人却是从容不迫,行止有礼。

    而这个人恰恰是诸生中看起来年岁最小的一个。

    荀贞颇喜此子风度,记得他刚才回答姓名时自陈是广陵县人,姓卫名旌,因问道:“郡府有一吏,亦广陵县人,与子同姓,不知与子可是亲族?”

    卫旌答道:“广陵卫氏皆出姬姓,虽系同源,然早分多宗,旌与郡府中的卫君却非同宗。”

    卫氏之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姬封初被分封在康国,故又被称为康叔,后改封於卫,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其子孙遂以国为氏。

    卫旌年不过十一二岁,见这么一个小孩子用尚显童稚的声音地谈论“卫”这个姓氏的起源和分支,荀贞不觉哑然,觉得甚是有趣,於是笑顾臧洪,说道:“子源,此子不但与郡府卫君同源不同宗,与卿亦然也!”

    臧氏也有一脉是出自姬姓。

    荀贞这句话是戏虐之词,臧洪豪迈有侠气,毫不在意,一笑而已,听得荀贞拿他的话来开玩笑,卫旌却是不乐意了,只是恪於身份,不好当场发怒,转过了脸,气嘟嘟不再去看荀贞。

    从行在荀贞身边的臧洪、袁绥、戏志才、荀攸、典韦、赵云等人,都不觉笑了起来。

    听到笑声,卫旌越是恼怒,攥着拳头,偏着脸,小脸涨得通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