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荀姚谒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第2/5页





    论名望,因为逼死张角、击退黑山、诛灭邺赵以及阳翟张家等事,荀贞虽年纪轻轻,却早已是名闻海内,名声很大。

    论能力,荀贞虽是出自士族,却是以军功发迹,陶谦虽有击败徐州黄巾的战功,可与荀贞以前的那些战功比起来,却还是稍有不及的,——荀贞自从军以来,先后跟着皇甫嵩平定了颍川、汝南、东郡、冀州诸地,在赵国、魏郡任上,又先后击退黑山、收降於毒等等,并且,黄巾的领袖大贤良师张角也是被荀贞的部将辛瑷给逼死的,这等战功,何止赫赫,反观陶谦,除了击退、还不如击灭徐州黄巾之外,几乎无有战功可表,尽管他之前有先后跟着皇甫嵩、张温经历过讨伐凉州叛军的数次战斗,可那些时候,他都不是以方面之将的身份,而仅仅是以“参军事”,也即是类同谋士的身份参与的,和荀贞是没有可比性的。

    论实力,陶谦已打听清楚,荀贞此次入广陵上任,随行带了足足四千步骑义从,而且这四千步骑不是寻常的兵卒,大多是跟着荀贞南征北战、打过硬仗的,其战力不言而喻。

    别的不说,只这能征善战的四千步骑,彭城相薛礼就没法儿和荀贞比,而就陶谦来说,他麾下虽有丹阳兵、泰山兵和州兵,可却要想以此来压制住荀贞,他却也是没有把握的。

    论后/台,荀贞后边有袁绍、曹操诸人,汝南袁氏这个后/台太硬了,曹家也是枝大叶茂。

    莫说薛礼不能和荀贞比后/台,便是陶谦,恐怕也是比不过的。

    结合各个方面,荀贞有出身、有盛名、有能力、有军功,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所以说,陶谦虽然对他杀州吏之事很感到恼火,但实事求是地说,一时间还真是没有办法收拾他。

    可不收拾荀贞,陶谦在本州的声望又必将会受到损失。

    徐州这个地方,和豫州、冀州等地比起来,有个特点,那就是本地的士人尤其“排外”,在“排外”的程度上比豫州、冀州,包括青州、兖州等地都要重,这是出於两个方面的缘故:一个是徐州临海,离中原腹地较远,对外的交流也就稍少,交流一少,“开放”的程度就浅,就会较为排外;再一个则是由徐州本地的民风所致,徐州之地,民风剽悍,这民风一剽悍,对外州所来之长吏,本州人难免就会有点不服气,不服管束。

    两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徐州人“排外”的程度比豫、冀等州都要重。

    陶谦到任以来,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用强势的手段来压制本地的士人。

    以“强势”这种手段来压制地方,固然可以保证权力,可也会使人不服。

    不服他的本地士人一直都有,而且为数不少,比如即使被他关入狱中也不肯接受他的征辟、出仕州府的本州名士张昭,等等等等。

    本地的士人是这样,诸郡国的长吏其实也是这样。

    明面上看,现在旗帜鲜明反对陶谦的只有彭城相薛礼,那么其余几个郡国,比如东海、琅琊的郡守是不是就是真心实意地支持陶谦?并不见得。能做到郡守国相这个位置的,没几个软弱之人,怎么都说二千石的大吏,要单论品秩,他们比陶谦这个六百石的刺史可都要高得多,怎么会没有几分脾气,心甘情愿地听从陶谦的调度?之所以听从者,不得已也,只是因为不得不依赖他来安定徐州的局面,抵御青州、兖州的黄巾,如此而已。

    再从郡国长吏说回到本地士人的身上,如张昭等人,虽然坚决不肯接受他的征辟,不肯配合他的施政,可却也没有人出来公开地抨击、反对他,所因者,亦是和东海、琅琊等郡国的长吏一样,也是不得不依赖他来抵御州外的黄巾,所以,尽管不满、不服,却也都默认了他在徐州的强权地位。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徐州地界上不服他陶谦的人其实很多,并不是只有一个彭城相薛礼,之所以这些不服他的人没有出来公开地反对他,更没有跑去和薛礼搅到一块儿,只是因为他的能力比薛礼强,而这些人需要他的能力,以此来安定州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