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荀贞之两问治郡事 张孟高席间相托私-第2/4页





    看罢了信,张超喟叹一声,说道:“数月前,我闻袁本初尽诛诸宦,本以为从此朝堂清晏,天下将安,却不意董卓率兵入京!日前,我又闻执金吾丁原竟为董卓所害,董卓又以洛阳雨水不息之故,迫使朝廷免掉了司空刘弘,而他自为司空,实在可恨可愤!”

    从三月起一直到现在,洛阳一带一直雨水不停,下了好几个月了。

    依照天人感应的道理,天有灾异,朝廷往往就会免掉相对应的一个三公,这雨涝、天旱都和司空的职权有关系,所以雨水不止,董卓就以此为借口,免掉了司空刘弘,自任为了司空。

    堂上人多口杂,与张超又是初见,尽管张超是张邈的同产弟,可荀贞不仍是愿多谈朝政、国事,顺着张超的话敷衍了几句,旋即转换话题,笑道:“吾於道上闻之,公兄被朝廷拜为陈留太守。今公与公兄并为二千石,亦足可为一时之美谈了。”

    荀贞这话纯是客套之词,当今天下,寒门出身的能有一人成为二千石已是不易,可对名族大家来说,兄弟同为二千石的虽不能说很多,却也不少,如袁氏这样的豪族就不必说了,便是如荀氏这样次一等的名族也是如此,荀攸的父亲、从父便曾同为郡国守相,俱为二千石,之前还出现过兄弟五人都是二千石太守的事情,这兄弟五人的母亲因而被称为“万石君”。

    张超大约也是看出了荀贞不愿多谈此事,亦打住话头,不再多说了,改而殷勤询问荀贞路上的情况,道声路上辛苦,又问他有没有什么见闻。

    两边闲聊了一会儿。

    张超叫人取来广陵郡守的印,笑道:“我候君多时,君今至,我总算可以将此印交给君了。”又叫户曹等几个曹的曹掾去拿他们各曹的案牍、账簿等物,要呈给荀贞查看。

    案牍、账簿这类东西没什么可看的。

    事实上,就算看出了问题,又能怎样?

    张超是张邈的同产弟,是和荀贞同一党的人,还能因此而和张超闹矛盾?

    所以,荀贞乐得大方,阻住了户曹掾等人,以示很放心张超,不打算查看这些东西,只是叫戏志才收下了广陵郡守的印。

    荀贞收下印后,诚恳地对张超说道:“我初到本郡,风俗、人情皆生,公在广陵数年,我自入广陵,於路上多闻百姓的颂公之歌,尽是美辞,今将接公任,深感惶恐,尤恐为百姓所怨,不知公有何以教我?”

    张超不藏私,见荀贞既然这么问了,也就直言说道:“徐州地方过去是楚之旧地,淮泗之民素来剽悍好斗,去年州中的黄巾之乱,趁乱而起者几乎有十万之众,席卷了州内诸郡,广陵亦深受其害,这作乱的黄巾虽后被方伯击破,逃出了州外,然直到现在,州中遗留的盗贼仍然不少,广陵也有很多,我本鄙陋之人,无有军略之能,不能把郡中的盗贼平定,以至留此郡患给了君侯,我深为之愧,君侯今到任,这治理盗贼应是第一要务。贼如不平,万事难为。”

    这话不错,盗贼不平定,农业、商业等等都难以展开。

    张超顿了顿,见荀贞在聚精会神地听,很满意荀贞的态度,又笑道:“君侯不比我,我是个文弱无能之人,君侯却素有威名,文武兼资,这平贼一事想来对我难,对君侯却是不难。”目视立在荀贞身后的典韦、赵云,他又笑道,“君侯麾下有此等壮士,平贼想应是易事耳。”

    原中卿、左伯侯等人没有跟着荀贞进来,守卫在了堂门外,典韦、赵云的身份不同,荀贞不以下臣、门客待之,因而把他两人带进了堂内。

    张超说完了这第一件事,顿了顿,又说第二件事,他说道:“我闻君侯在来广陵的路上,杀掉了一个催粮的州吏?”

    当时迎接荀贞的郡府吏员有很多,荀贞杀掉了这个州吏后,该乡亭的乡蔷夫也肯定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给县里,县里当然也会立刻转告郡府,所以不论是从哪个途径,张超都能很快的得知此事,他在广陵待了这么多年,郡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如果不知道才叫奇怪。

    荀贞点头说道:“彼为州吏,催粮倒也罢了,却无辜杀郡亭长,不可恕,是故我命人诛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