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中平元年 19 血雨腥风洛阳城(上)-第2/4页





    四月丙辰,即四月十一日。

    “迎而目之”,这说的是潘隐在迎接何进时“以目示意”,警告何进不要入宫。

    “百郡邸”,郡邸是国家诸郡在京都洛阳的办事机构,就如后世的“使馆街”一样,这些“郡邸”都聚集在同一个“里”内,故统而名之为“百郡邸”。

    何进为何在知道蹇硕欲杀他之后领兵入屯“百郡邸”?

    两个缘故,一个是此地“郡邸”云集,楼阁林立,建筑物多,易守难攻,另一个则是因为“百郡邸”的位置好。“百郡邸”位在洛阳城中,东城下,离宫城不是很远,——洛阳的皇宫南北二宫在洛阳城北,北宫在南宫的北边,南宫在北宫的南边,从百郡邸去南宫很近。

    何进带兵屯驻此地,退可守、进可攻,如果蹇硕稍有异动,他随时可以攻打宫城。

    宦官与士大夫的第二次交手,却是蹇硕棋失一着,被士大夫占了上风。

    荀攸讲述完了这件事后,接着在下边写道:“先时,蹇硕陷故下军校尉鲍鸿入狱死,西园将士多怀愤慨。至是,大将军檄令西园,命袁本初、孟德及赵、夏、淳於诸校尉,或镇西园本营,禁兵士外出,或召命入百郡邸,加兵益将。蹇硕一党,震惧不敢动,硕乃势穷,被困宫中。大将军乃召百官,与后将军袁隗诸公议立史侯为天子。戊午,史侯继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封皇弟协为勃海王。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戊午,即十三日。

    十一日,灵帝驾崩,十三日,刘辩继位,何进、袁隗共掌大权,——“录尚书事”,本朝之政事悉归尚书台,何进、袁隗“录尚书事”,这说明朝廷的大权落入到了他两人的手中。

    刘辩继位这件事,荀贞、孙坚、程嘉等人亦已从上个月朝廷向天下颁布的诏书中知道,但若不得荀攸此信,他们又怎能想到围绕着刘辩继位一事居然发生了这么多的曲折?

    蹇硕虽然在第一个回合中胜了一局,而且在这第二个回合中也差点就取胜了,却因宦官实在是不得人心,到底是差了一着,先被自己的司马出卖,继而因身在宫中而失去了对西园诸军的控制,最终不但没有能杀掉何进,反而被何进统兵逼迫,被困於宫中,纵有千万不甘亦一事也做不成,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何进、袁隗等人成功地把“史侯”刘辩拥立为了天子。

    “太后临朝”,此太后指的即是刘辩之生母、何进之妹何太后。本朝以来,登基的天子多年幼,不能亲自处理国家的政务,因而,“太后临朝”之事屡见不鲜。

    刘辩登基这件事发生在四月,在荀攸到洛阳之前,而荀攸的这一道消息却比第一道消息晚了三天送到,这“三天”大约是他在洛阳探知此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时间。

    程嘉喜道:“大将军与太傅录尚书事,……君侯,君之复起之日不远了!”

    虽然说四月的那次大赦主要是针对在囚的、非杀人、不道等严重罪行的,不包括荀贞这种情况,但何进与袁隗共掌大权,荀贞作为袁绍的盟友,早晚也会能得到朝廷的赦免的。

    两天后,来自洛阳的第三道消息送至。

    果如程嘉所言,在立定了天子,取得了第二个回合的重大胜利后,袁绍记起了荀贞,专门找来荀攸,对荀攸说:他将会在近日上言何进、袁隗,赦免荀贞之罪。

    士大夫虽然取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如愿以偿地立了刘辩为天子,给宦官们了重重一击,但此时尚非事了庆功之时,一则宦官之势仍大,诸宦的亲戚子弟仍然遍布朝中、州郡,为官为吏,二则蹇硕仍有兵权在手,最重要的是:何太后的立场是偏於宦官的,也就是说,宦官们仍然是极其具备实力的,稍有不慎,现今有利於士大夫的局面就极有可能会被宦官翻盘。

    所以,在这个时候,士大夫在需要进一步抓拢洛阳兵权之同时,亦急需扩充本集团的文官实力,急需吸取、拔擢士人阶层中的优秀者到朝中、或者到州郡任职,以进一步打击宦官在政治上的势力。

    袁绍在这个时候记起荀贞,自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