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唯先顺势能造势-第2/3页





    第二个感受是这些请托之人所举荐的人中,八成都是士族子弟,余下两成也多是郡县里那些强宗右姓家的子侄,几无寒士的存在。

    由此可见,当今早已是士族一支独大,前汉开国时“布衣将相”的局面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也是难免的。

    士族做为一个阶层,他们把持着舆论,互相之间,彼此评点吹捧,无形中就竖立起了一个鸿沟,使得寒士不好出头,如戏志才,空有大才,却多年一直不得进步,而直到投到了荀贞帐下,这才得以出仕为吏。

    对他们推举的这些人,荀贞大多是不愿荐举的。

    荀贞想荐举的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真有能力的人,只要有能力,即使有缺点也无所谓,如程嘉这样的,一种是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但却生性忠义,这样的人也可以,如岑竦这样的。

    对於前者,荀贞不是“为国家举人才”,而是“为百姓求贤人”,汉室将颓,大汉的江山从根子上都已经烂掉了,阉党、士族、外戚这三者之乱,早已是汉之痼疾,早已是病入肺腑,已非一个、两个人才可以扭转的了,除非大乱,重新洗牌,也许才能大治,所以对这个将要倾倒的“汉家天下”来说,人才已不重要了,可对百姓来说,越是这种时候,人才、贤人却越是急需,为何?把一个有能力的人举荐上去,如其能出仕为吏,就不说主政一方,即便只是当个郡丞、县丞尉之类的佐职,在战乱之时,至少对老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一个人才,对“汉家天下”而言之,是无用的,可对百姓而言之,却有可能会在战乱中活人数万、数十万,以至数百万,故此,荀贞最想荐举的是这种人。

    如果实在没有这种人,或者这种人的数目不够,那么荀贞就选择荐举后者。

    对於后者,荀贞其实是存了私心的,因为被举的孝廉和“举主”之间,两人存在着类似“门生”的关系,就和郡吏视郡守为“君父”一样,被举的孝廉往往也视“举主”为“恩主”,他们是愿意积极主动地为“举主”做任何事的,甚至牺牲性命也不可惜。

    说到底,这还是两汉的士风所致,两汉整体的风尚是重义轻死,游侠是这样,士子亦是如此,许多士子砥砺名节,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大有人在。

    那么在这么个背景下,荀贞荐举为孝廉的人如果是一个忠义之人,待到天下乱后,这个人就极有可能会投奔荀贞,或者即使不投奔他,依旧在魏郡或者冀州,又或者在别的地方为吏,但当荀贞需要到他的时候,他可能就会用尽全力地来帮助荀贞。

    ——事实上,往年历次举孝廉之时,类似有荀贞这种考虑的郡国守相不在少数,甚至有些郡国守相每年举荐的孝廉都是盛年力壮之人,连一个老年人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如果举荐一个老年人,可能今年举荐,明年这个人就老去了,“举主”得不到任何回报,故此与其举荐年老而有名望之人,不如举荐年少而无名才之人,万一这个被举的孝廉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了,不止“举主”本人会得到回报,乃至其族中的子侄晚辈也会得到照拂,这是把国家的“公器”当作了为己身谋取私利的“私器”。不过话说回来,荀贞与这些只举盛年、不举老年的“举主”们还是有不同的,荀贞所求的不是“财禄私利”,他求的是“军国重利”。

    总而言之,对今年孝廉的人选,荀贞早就定了标准,再考虑到他将要诛赵,这一年的孝廉可能是他唯一一年可以举孝廉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对这么多人来请托感到不厌其烦,尽管他深感当今之世士族一支独大、寒士出头太难,可对这些人送来的举荐名单他却也没有弃之不顾。

    说到士族与寒门,因为按两汉的标准,前世的时候荀贞就是一个“寒士”,所以相比士子,他在感情上更倾向於想荐举寒士,可拿眼下之情况来说,他的这个愿望也只能是一个愿望,不管感情上有多倾向寒士,理智却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因为按照眼下这个时代来说,荐举一个寒士所能得到的“利”远不如荐举一个名族出身的士子,特别是在知道天下将乱的时候,荐举一个寒士,只能得到这个寒士本人的能力,而荐举一个名族士子,却有可能会得到其整个家族的能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