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圣旨一下赴冀州四-第2/3页





    戏志才舀扇子打了下宣康的头,笑道:“叔业,你怎么一会儿聪明、一会儿愚笨?还用说么?这甘陵的黄巾当然是就被张角召广宗了。”卢植统数万步骑入冀州,连败张角,张角退居广宗,为了抵挡卢植带的汉兵,早就把邻近周边诸郡县的黄巾大多召了过助阵。

    宣康恍然大悟,闻得戏志才提起张角,他说道:“对了,戏君,我昨晚听你说李广和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辽谓是一脉相承,正说到这里,你却被荀君唤了,没把话说完。……,为何你说张角与李广、张伯路一脉相承呢?这黄巾道不是近年才有的么?难道早就有了么?”

    行军枯燥,戏志才、荀攸、宣康、李博等人晚上无事的时候,常聚在一块儿谈天说地。昨晚戏志才说起了光武年间的李广之乱和安帝年间的张伯路之乱,说张角与他俩一脉相承,但是话没说完就被荀贞叫参酌军务了。此时听宣康旧话重提,戏志才舀扇柄敲了敲手,笑道:“想知道?”

    “想。”

    “圣人云:有事,弟子服其劳。”

    宣康呆了呆,旋即醒悟,忙把扇子从戏志才手中接过,立在他的身边为他扇风。荀贞、荀攸、李博等相顾一笑。戏志才笑道:“看在你如此心诚,我就给你讲一讲。”瞥见了荀贞、荀攸等的笑脸,说道,“贞之,昨晚我说起此事的时候,公达在,你不在。你可知李广和张伯路么?”

    “有所耳闻。”

    此李广非彼李广,彼李广乃是西汉名将飞将军,这个李广则是光武帝时皖地的一个“妖巫”。建武十七年,李广自称“南岳太师”,聚会党徒,造反作乱,他死后,他的弟子接着作乱,直到建武十九年才被彻底平定。张伯路是安帝年间的一个“海贼”,永初三年寇略沿海诸郡,后被法雄击破,张伯路投降,次年,他与三百余人自称“使者”,复又作乱,直到永初五年才被平定。

    戏志才对荀贞说道:“我说李广、张伯路与张角一脉相承,不知君以为然否?”

    荀贞低头忖思了会儿,拍手说道:“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有想到。听你这么一说,他三人还真是一脉相承。”

    宣康越发不解,说道:“李广、张伯路、张角,一个是妖巫,一个是海贼,一个是太平道的宗主。这三个人怎会是一脉相承呢?……,要说李广和张角一脉相承倒也罢了,这张伯路是个海贼,怎么也与他俩一样呢?”李广是妖巫,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也算是妖巫一流了。

    妖巫就是巫,巫在先秦时地位很高,此后逐渐下降,到了汉朝,已与百工、商贾一起被排除出了“良家”之列,沦为不齿於“齐民”的卑贱之人。虽然如此,巫在民间的影响仍然很大,荀贞等行经之诸郡,所见之yin祠便皆是由巫在主持的,所以李广能“妖言惑众”,聚集党徒,而张角更厉害,借天下接连大疫之机,广为传道,弟子信徒遍及海内。

    ——“广为传道”,两汉之时的巫其实就是道教的源起,这个时候的巫和原始的道徒是很难区分的。比如张角,传的是道教之经典《太平经》,可拜的却是中黄太一。中黄太一是神名,即“天帝神师黄神越”,两汉之人认为“黄神越”是天帝的使者,对这个神的崇拜很普遍,汉人死后陪葬的镇墓瓶、镇墓文里常有“黄神越章”这样的称号出现,而这些镇墓瓶、镇墓文是巫做法后留下来的,也就是说,黄神越是巫信奉的神,张角也拜这个神,可见巫与道教之关系。

    另外,妖巫李广自称“南岳太师”,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两人自称的名号里都有一个“师”字,这个“师”指的其实就是“黄神越”,也即中黄太一。黄神越是“天帝神师”。由此也可见,李广虽为妖巫,张角虽建太平道,然此两人实则一脉相承。

    而至於海贼张伯路,虽被称为海贼,可他却自称“使者”,这个“使者”其实说的也是“黄神越”,“黄神越”不但是天帝神师,而且还是天帝使者。这个月刚被朱俊和南阳太守秦颉斩杀的张曼成自称“神上使”,这个“使”和张伯路自称的“使者”一样,亦是指“黄神越”。

    换而言之,可以这样说,李广、张伯路的两次造反实为此次黄巾大起义之先驱。

    戏志才将这邪讲给宣康,宣康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这黄巾贼乱原是早有根源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