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诏讨东郡出汝南(上)-第2/4页





    皇甫嵩、朱俊收纳了近万的黄巾俘虏,需要妥善编训。

    荀贞接到的皇甫嵩的第一道将令就是:各部整编,集合训练。

    荀贞部得了两千俘虏,在得到这些俘虏时,他就初步给他们进行了编制,除了编入本部的三百人外,其余一千九百人独自成军,他给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汝南营”,何仪所带之九百人是“汝南左营”,许仲、刘邓、原盼等所带之一千人是“汝南右营”。从此之后,荀贞麾下就有三营,可分为三军使用了,中军自然就是他的本部,左右两军即是汝南左右营。

    在接到皇甫嵩令整编、集训的将令后,他整日泡在营中,又把汝南左右营的编制细化了一下。

    他手头可用的人不多,虽有大批的西乡轻侠、里民,可这些都是他的本部基础、骨干力量,不可能全部调到汝南左右营里去。中军,也即本部的作战力量是第一位的,与其使这三部人马战力平均,不如优先保持本部的可靠和战力。故此,他从本部中没有抽调太多的人,只抽调了数十人,并把这数十人全部编入了汝南右营,以加强许仲、刘邓、原盼等对汝南右营的掌控力,而对汝南左营,他一个人也没放进去,全凭何仪自己安排编制。

    经过细化编制,他部下这三千人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中军是骨干,忠诚可靠,战力最强,右军次之,不能保证非常忠诚,但至少可以掌控住,左军再次之,忠诚和战力全得看何仪。

    这样的编制看似是放任了何仪,实际上却是眼下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即所谓之“强干弱枝”,正是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之后,以重驭轻,用中央禁军来驾驭天下郡**的办法。

    中军可靠,战力强,军械也是最好的,有这样一支力量在手,即便何仪万一叛乱也不足忧。许仲、刘邓、原盼能够掌控住右军,这千人就算跟着生乱也会有个缓冲的时间,一千二百人的中军力量,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将何仪的叛乱扑灭。

    事实上,“何仪叛乱”这只是最坏的假设。皇甫嵩天下名将,他既然做出了收容、改编黄巾俘虏的决定,就说明他有足够的把握可以保证这些俘虏不会生乱。

    原因很简单:汝南郡很大,三十七个县,两百多万人口,这一方面使得汝南黄巾人多势众,人数远多於颍川黄巾,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汝南黄巾内部派系林立,山头亦远多於颍川黄巾。有派系,有山头,彼此就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利用。皇甫嵩收编的这些黄巾俘虏都是经过仔细选择的,没有一个太平道的坚贞信徒,多半是浑水摸鱼之徒,而他拨给荀贞的这两千俘虏更是大多为彭脱、龚都等人的旧部,很少有何仪的旧部。黄巾渠帅的部众大多是自己的乡人,彭脱、龚都、何仪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何仪对彭脱、龚都的部众并不熟悉,彭脱、龚都的部众也不熟悉他,这样一来,就不必担忧他们马上就能抱成团。

    只要他们没有马上抱成团,以荀贞的手段,就有足够的信心分化、拉拢他们。俘虏中有不少原本的黄巾小帅,在这几天的整编、集训中,荀贞对这些人大力笼络,又把他“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同榻眠之”的手段拿出,摆酒宴请,小处关心,并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尽忠作战,不生二心,皇甫嵩必会上书朝廷赦免他们的罪过,并许诺只要他们立下战功,该赏钱就赏钱,该赏官就赏官。

    这些小帅们本非太平道信徒,之所以兴起从乱,原因和何仪一样,不过是贪求财货女子,而今战败被俘,能不死已是万幸大喜,又得了荀贞如此推心置腹的对待,并得到许诺,便是最先有些不安的也渐渐地放下了心。

    荀攸、戏志才又示意许仲、刘邓、原盼等人在平时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多说一些荀贞以往的事迹、战功,并及荀贞的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和他在颍川的名望。

    双管齐下,在皇甫嵩、朱俊决定拔营出发前,这两千拨给荀贞的汝南黄巾俘虏不敢说全部归心於荀贞了,至少六成以上都安心的待在军中,没有狐疑不定的情况了。人心这个东西,只要一定下来,不复狐疑惊恐,再去煽动他们作乱就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