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且抬孺子为眉展-第2/3页



  对於袁绍当下的状况,曹操是比较清楚的,知道袁绍实亦是手头紧张。

  一来,袁绍前后与公孙瓒数次鏖战,耗粮甚多。二来,袁绍刚与黑山军打完仗,他所存的粮食又是被耗费不少。三者,袁绍底下来有继续用兵的打算,必须要有足够的军粮储备。

  因是,五千石粮,看似不多,实际上已经是袁绍很大方的表现了。

  曹昂见曹操不做回答,忍了会儿,终是忍不住,再次开口,说道:“阿父,现在我东郡的情势十分危急,荀贞……”

  曹操打断了他,斥责说道:“贞之的姓名是你叫的么?”

  “是、是。”曹昂恭谨地接受曹操的批评,改换了个称呼,说道,“荀镇东若是趁机来犯,只怕我军守不住啊!阿父,宜早做对策。”

  “你说我该做什么对策?”

  曹昂犹豫了下,说道:“昂记得阿父之前提过,如果东郡不能守,就弃东郡而西往并州。”

  西往并州,寻求发展,这是程立献给曹操的计策。

  此策在未实施之前,固是需要极其保密,但曹昂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却没有瞒他。

  “西往并州么?”曹操按住额头,目光望向室外,喃喃说道。

  曹昂说道:“阿父,昂愚见,暂让东郡,西往并州,似不失良策!”

  “此策要想行之,亦难也。”

  曹昂问道:“阿父是担忧袁公不会答应阿父去并州么?”

  “前天传来的消息,说本初有意表高干为并州刺史。高干如被他表为并州刺史,你说,这并州,为父还能去么?”

  曹昂说道:“袁公有意表高干为并州刺史?”

  “是啊。”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值此剿灭了黑山军除掉张飞燕以外的诸部,打通了冀州通往并州的道路之际,袁绍有意表高干为并州刺史,其目的显而易见,显然是他打算将手伸到并州去了。

  曹昂到底年轻,沉不住气,面现急迫之色,说道:“阿父,袁公现在只是有意表高干为并州刺史,他毕竟还没有上表!阿父,时间紧促,不能拖延了!昂之愚见,当赶在袁公正式上表之前,阿父把他说服,让他改表阿父为并州刺史,乃当下之急!”

  “本初用人,你还没有看出来么?”

  曹昂问道:“阿父此话何意?”

  “袁谭,其子也,本初表为青州刺史;高干,其甥也,本初意表为并州刺史。我与他是什么关系?淳於琼现为本初帐下一将耳!我恐怕是难以说服他,让他改表我为并州刺史。”

  严格论来,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正类同於淳於琼和袁绍的关系。

  和淳於琼一样,曹操与袁绍是老相识;也和淳於琼一样,曹操亦曾是袁绍在西园军中的同僚。

  如此,通过淳於琼在袁绍帐下的地位,就能判断得出曹操在袁绍心目中的地位。

  如若袁绍已经起意表高干为并州刺史,则无论曹操怎么说他,料之也定是万难改变他的主意,把并州刺史之位从高干那里抢来。

  曹昂说道:“可是,阿父,那难道咱们就只能坐困东郡,等待荀镇东兵到么?”

  曹操目落院中,不知怎的,看到了墙角的一簇小草,瑟瑟发抖於寒风中,可是虽然东摇西晃,却始终不倒。他出神地看了多时,回过神来,喃喃说道:“高干孺子也!我要听命於他么?”

  高干今年二十来岁,比曹操小快二十岁,和曹昂的年岁相仿,曹操称他一声“孺子”不为过。

  “阿父此话何意?”

  曹操没有回答曹昂,心中想道:“东郡不可守,留在东郡,只有死路一条;本初帐下不可待,本初外宽内忌,非可与共事者;眼下出路,算来算去,唯有并州一条,并州刺史我是没办法取高干而代之,可是并州州内一郡太守之位,我总是能够得来的!……罢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今之俯首,为待来日之扬眉也,大不了,我就且先抬一抬那高元才就是!”

  亦是敢做决断,曹操就此下了放弃东郡,转向并州发展的决心。

  便於次日,曹操召来程立、薛悌、吕虔、毕谌、王国、许汜、王楷等文武诸吏,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转去并州,这是程立的建议,他自是不会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