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曹孟德疑心弃城-第2/4页



  说到这里,他猛地一拍大腿,说道,“是了,我就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如此!”

  万潜、薛悌等被曹操的这些言行举止给闹得莫名其妙,不知他在说些什么。

  薛悌问道:“明公,什么这是为什么?敢问明公,此话是何意也?”

  曹操说道:“贞之围我昌邑已经好几天了,他围城不攻,在城外头,又是声之浩大地造什么攻城器械,又是驱赶百姓堆积什么土山,我原本以为他这是在用这些东西来给攻我军之心,以图以此来低落我军的士气,现在看来,他的确是在给我搞攻心之计,但他的攻心之计却不是在城外,而是在这里!”

  薛悌问道:“在这里?”

  曹操说道:“孙策将引兵北上援他,这就是贞之真正的攻心之计。……哼,至若赵云在历城大败济南兵,此自也是他的攻心之计!”摇头晃脑,啧啧赞许,说道,“凡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妙哉,妙哉,贞之可谓深得兵法之要者是也!”

  万潜忍不住,插嘴说道:“下吏明白明公刚才为何大笑了。不消说,自是因如果换了明公,明公也会这般用计,因是想及此处,明公顿升惺惺相惜之感,由是不觉欢笑。”

  曹操点了点万潜,顾盼帐中诸人,满意地夸赞万潜,说道:“知我者,万君也!”

  薛悌从曹操的话中听出了潜在的意思,若有所思,问曹操,说道:“明公的意思是说,既为攻心之计,则不管是赵云大败济南兵也好,抑或孙伯符大败吕布也好,此二消息实俱谣言?”

  曹操用力的一拍案几,说道:“这两个消息,尤其孙伯符大败吕布,我敢打保票,必为谣言!”环顾帐中诸人,用宽慰的语气安抚他们,笑道,“君等不必信之。”

  实事求是地讲,曹操的这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一向知兵善战,有用兵如神之名,在这个名气的加持下,他说出来的话,更是又多了几分可信的程度。薛悌、万潜等人闻言各自寻思半晌,却是都接受了曹操的这个判断。尤其程立,大表赞同。万潜诸人心遂稍定。

  却这万潜,这段日子他着实是不太好过。

  打亢父的时候,万潜的精神头儿还算不错,毕竟亢父打下,兖州就光复有望,那么他的前途便还是比较光明的,可自从亢父撤兵到昌邑以后,他的情绪登然就低沉了下去。

  亢父不能打下,不仅等於兖境没法光复,且山阳、济阴两郡少山川阻碍,差不多是一马平川,亦即就算眼下能保住山阳、济阴这两个刚被“光复”的郡在手,可在面对荀贞日后的再次进攻之际,曹操也定会处於一个被动不利的境地,——荀贞若再来攻打,万潜虽不知兵,然以他看来,曹操恐怕也是会很难抵挡的。如此,若山阳、济阴又被荀贞夺占,那他可该怎么办?

  万潜这些天,吃不好,睡不香,有时夜半醒来,他就不禁埋怨陈宫。你陈宫要反荀贞,你就反去,却非要撩拨他万潜作甚?可事到如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随波逐流了。

  次日,昌邑城南,骑马到了一个军将。

  这军将挽弓搭箭,朝城上射了一封箭书上来。

  城头的兵卒拾到箭书,无人敢看。

  按照军法,守卒若私看城外敌军射来的东西,那是要砍头的,不但要砍这个守卒的头,包括他同队兵士的头也都统统砍掉,此为连坐之法,也是为了能够让兵士们互相监督。

  故是,拾到箭书的守卒就在他同队兵士的监视下,把箭书呈给了队率。队率也不敢看,又拿箭书呈曲军侯。一层一层往上送,最终送到了曹操手中。

  曹操打开箭书来看,一眼认出,是荀贞的亲笔字迹。

  箭书上写道:“忆昔讨董,卿与我并肩进战,志同道合,欲为朝廷剿贼,种种情形,仿尚如昨,而今时今日,卿与我对垒昌邑内外!卿当年赠我的虎头磐囊,我日携配於身,常常摸索,鞶囊已旧矣!吾闻谚云:人不如故。今卿我为敌,亦阴差阳错,可以使人发一节叹。

  “当年讨董,袁本初按兵不动,不肯进战,时海内明见之士,已皆知其人心怀叵测,虽其家世受汉恩,然其人实无忠君之念也。卿堪称今世之英雄,今却为虎作伥,甘为本初爪牙,每思及此,复使人十分心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