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边文礼攘臂不齿-第2/5页



  实际上,徐卓拿来授予从良贼寇们的田地,本来就是那些无主的田地!

  只不过,在这些田地没有主了以后,当地的豪强、右姓,依仗势力,抢先下手,将其中的膏腴丰美之地,大多抢到了自己的族中。可抢到了就算是他们的了么?

  徐卓从小就跟从於荀贞左右,极受荀贞的影响,尽管出於时代的原因,现下乃是世家大族渐渐成形,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荀贞没敢把他前世知闻的那些“政权的基础”、“国家的本质”、剥削和被剥削之类,告诉徐卓,但毕竟爱民之心,——此民乃至百姓小民,还是深深地印刻在了徐卓的心中,他对豪强大姓的这种巧取豪夺,渔利小民的行为,当然不会认可!

  所以,他就把这些无主的田地悉数收归官有,有些留备做以后的屯田、学田,备做分给情愿不再作豪强徒附的百姓或者流民等等所用,有些就分给了来降的贼寇。

  这在贼寇和百姓的眼中,无疑是善政,可在当地的豪强右姓、在万潜这样的豪强右姓之政治代表,或言之,在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眼中看来,却则就不折不扣的是虐政,是不仁了。

  同样的政措,被一个群体认为是善政,被另一个群体认为是虐政,一善一虐之间,代表的是两种施政的方向,是对小民、豪强两种不同的站位选择。是像袁绍、袁术在冀州、南阳那样,完全而彻底地选择站在豪强右姓那头,“为政宽”,任由帐下的文武在职事者大肆畜集,任由各郡县的豪强兼并土地,还是换一种做法,一定程度的抑制豪强,站在百姓这边,扶助穷困,以尽快、尽速地恢复治内的民生,恢复治内经济等方面的元气?荀贞、徐卓,包括徐州这个政治军事集团中所有怀具长远目光与远大的志向的成员来讲,他们都会选择后者。

  即便知道这会导致部分地方大姓的不满和反抗,可也是没有办法,也是在所不惜。

  也所以,徐卓收无主之田,分给贼寇的此项政措,他在施行之前,是有过报给荀贞的,而当荀贞接到了他的上报之后,当时就对他表示了坚定的支持。

  即使荀贞预料到了这可能会激起当地、或甚至兖州一些冠族、豪强的仇恨,但人想要作事,特别是做大事,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总是会得罪到一些群体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做出选择,是选择暂时的获利,还是选择长远的获利?就不说分田给贼、给徒附、给流民,将会极大地有助於徐州充实民力、财力,长远有利,就说那黄巾为何起事?还不就是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太过严重么?富者家里连田阡陌,越郡过州,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想使天下重归安定,就必须对这种现象加以制止,加以严厉地打击,所以,放到更长远的范围来看,重豪强兼并之法,抑压豪强也是势在必行。

  宁肯一时得罪那些抓着既然利益不肯丢手的顽固的豪强们,也不能像袁绍、袁术那样,放任不管,这是荀贞、荀攸、荀彧、陈群等在这方面的共识。

  ——事实上,荀贞等的这个态度,在徐州集团内部也是有反对的声音的,然因荀贞的地盘都是他一刀一枪,真打实干地拼下来的,集团中除掉荀氏的宗亲以外,坚决支持他,或者说,对他忠心不二,属他死党的如戏志才、郭嘉、许显、乐进等,且又文武济济,文者智谋出众,武者骁勇善战,是以,反对的那些声音形不成气候,统统都被压制下去了,至多了,荀贞为表现他的礼贤下士,对异议者中那几个颇有声望的,虚心倾听,然后夸赞他们几句,顾对左右,赞叹称他们“深识兴亡在贤,礼重衣冠,推贤崇士”,给他们个脸面,如此而已。

  话说回来,徐卓在济北国,打压豪强,收无主之田归官有,分给贼寇,以作招徕抚绥,那刘馥在济阴郡,却为何没这么干,而是兴兵剿灭大野泽的贼寇?

  两个缘故。

  一个是大野泽的贼寇数量多,且有大野泽为他们的依仗,不好招徕;再一个是济阴西邻东郡、南接陈留,处於与曹操、张邈同时对阵的最前线,故是暂时不宜对郡内的豪强进行严厉打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