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许显截击济水岸-第2/3页



  对岸的那支徐州兵马,主要是许显的部曲;冲锋在前的数百骑兵,则是辛瑷所部。

  史涣、刘若出了定陶以后,一路上的行军,虽然已经尽力隐匿行踪,但济阴、昌邑往年间,都是人口繁密的大郡,又无什么险隘山川,商贾往来频繁,可走的路早就人尽共知,定陶到昌邑之间,实是无有什么特别隐蔽的道路,故是,史涣、刘若的行踪,还是被许显侦知到了。

  史涣、刘若猜得不错,许显在巨野、金乡间,本就是扰敌罢了,部曲如多,不易游斗,因此他所带到这里的部曲的确不多,还不到两千人。

  在知悉了史涣、刘若部,共约五千步骑以后,许显琢磨想道:“我部的兵士只有刘若、史涣部的半数不到,我如在济水北岸等他们,怕是不能将之悉数拦截下来。不如潜渡到河对岸去,等他们渡河的时候,我再出击。如此,不仅可将他们渡河的部队消灭,还可把余下的遏於对岸。”

  想定以后,他倒不像辛瑷,虽也是立即就改变了之前荀贞的军令,展开新的军事部署,下令兵士渡河南下,但同时却也遣骑,给荀贞送去了一道上书,陈述了一下自己改变军令的原因。

  昨日,辛瑷与定陶援兵的一战,尽管战斗的时间不长,但他把俘虏们都散走了,消息传得很快,加上附近百姓的传闻,许显没过多久,就听说到了此事,遂立即派人,找到了辛瑷。

  由是,许显、辛瑷两部,合为一部。

  乃有了今日在济水南岸,截击乘氏的兖州援兵之举。

  辛瑷一马当先,众骑紧从。

  许显披甲持剑,令部下将校各率领本部兵卒,跟在辛瑷等骑的后边进击,他亲在阵后督战。

  南岸的兖州兵士,群蛇无首,兼因无备,未列阵型,仓促迎战,却如何是辛瑷等徐州勇将以及精骑、精卒们的对手?没等史涣到达,这两千兖州兵士就已被击溃。

  后边是河,前边是徐州将士。

  前后无路,兖州兵跳河以求逃生者,不计其数。离浮桥近的,转身奔向浮桥,试图逃往北岸。

  每条浮桥的首尾都有兖州军的军官把守,维持渡河的秩序。四条浮桥,其中两座浮桥这边桥头的军官,都仗剑乱砍,希望能够把溃兵止住,然而溃兵太多了,他们终是制止不下。

  溃兵冲上了浮桥,撞上从对岸过来的士卒。

  桥上混乱不堪。

  从桥上掉到河中的,也不知有多少。

  史涣见到此状,知道形势无法挽回了,颓然叹道:“未能援成昌邑,反而败於济水。刘校尉说我如阵亡,他无颜见曹公;我还不如阵亡了啊!这叫我怎生回去,与曹公禀报?”

  跟着他的吏卒、亲兵,把他拉回对岸的堤上。

  史涣见到刘若。

  史涣说道:“痛哉!眼睁睁地看着对岸我军的袍泽被徐州兵追杀,却无法援救。”

  刘若说道:“幸得君无恙。”

  两人无计可施,收拢完了从浮桥上撤回的兵士,远远地瞧了眼对岸的惨状,亦只有撤兵。

  许显、辛瑷没有追杀太久,烧了浮桥,便也撤退。

  定陶、乘氏的两路援兵都被击破。

  昌邑外无救援,孤城一座;郡兵又多半被袁遗带走,守城的力量也不足。

  荀贞围城不过两日,城中的兵士即杀了刘巍等,献城投降。荀贞遣高素引部,南下进攻梁丘城。一日后,高素捷报传来,梁丘城破。守御梁丘的檀节自刎身亡。

  荀贞嗟叹良久,说与诸人:“张希、伊兴、刘巍、檀节,不负山阳;袁伯业愧於此数君。”又道,“今虽得昌邑,惜乎此诸君之死!尤惜鲍允诚!李相与我信中言道,鲍允诚死后,从他怀中找到了孟德写与他的一封信,信中说,寿张如不可守,就让鲍允诚速去乘氏;而鲍允诚与城偕亡,真忠烈之士也!”传下军令,叫厚葬刘巍、檀节。

  昌邑既下,荀贞分兵回师,昌邑与方与之间的东缗县当即投降。

  荀贞复遣使,各持檄,南下往防东县,北上去金乡县、巨野县,诸县俱降,传檄而定。

  接到军报,夏侯惇率兵,趁夜悄悄地出了亢父县城,日夜兼行,逃往乘氏去了,陈褒、刘备闻讯时已晚,没能及时追击,遂入驻城中,接管城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