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三章 茶香渗透古藤杯-第2/3页





    前世时唐朝一个叫陆羽的茶痴在其著作《茶经》中有言:“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大体也可以理解为,像种田一样种出来的茶树,属于劣等品;在荒郊野地里自然生长的茶树,属于中等品;在高山绝壁上受尽风吹雨打苦寒曝晒的茶树,则是上等品。

    其实到了后世的时候,也就是方天那时,世面流行的茶叶,基本全都可以归于“劣等品”,不论价格高低,不论其味浓淡如何,一两次冲泡过后,悉数变成残渣,想要在那种茶叶中寻求什么“风情”和“底蕴”,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入流如方天之辈,想喝一次中等品还得看运气,想喝上等品,那是基本无门的。

    所以他虽然也以茶叶爱好者自居,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如同和陆羽之间,他们差的不是人家写了一部茶经而他没有,人家嗜茶如癖而他没有,更重要的,是人家见识过好茶好水,而他没有。

    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前世时,方天泛爱诸物,大抵也都是“附庸风雅”、“叶公好龙”之类。

    那是心性关系,不能强求。

    这时,方天自然把探查的方向放在了高山绝壁之间,至于生在旷野上的,就算看起来再漂亮,方大阁下也是不屑一顾的。

    于是,大约十来分钟之后,方天带着沙迦,瞬移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山涧之上。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句诗。此时,方天不是“怜幽草”,而是有点愣神地看着边上不远处的数十株……茶树,呃,那是茶树吧?

    不要怪方天这个茶叶爱好者学艺不精,连茶树都不识得,而是……

    有近百米高的茶树么?

    刚才在远处通过元素感应还未觉得怎样,现在站在近处,嗯。可以说是面对面,面对这些几乎和他搞出来的那个冲天喷泉一样高的植株,方天实在是不能不傻眼。

    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甚至于移动着脚步。远看看,近看看,打量了好久,方天才终于确认,眼前的这些庞然大物。确实就是茶树!

    而这数十株大茶树里,最年轻的,最“窈窕”的,也有七八十米高。

    这样的茶树,采下来的茶叶也不知怎样,能喝不?

    方天就近打量了一下,不远处,半山腰间。溪流成瀑。流瀑成泉,涧下,十数米的深潭水清见底,而以流泉飞瀑及水潭溪流为中心的地带,直树缠藤,红花绿草。织就一大片深茂浓密的树荫。

    树荫中,更是随处可见饱经泉流冲刷的大小溪石。

    得。就地取材好了,干脆就来一个山间野饮吧!

    当下。方天给沙迦分配了任务,让他琢石做锅,汲泉烧水,而他自己,则负责采摘茶叶,略作冲洗,然后通过法术,脱水,以及微作蒸熏。这之间,分寸的把握自是“随心所欲”。

    因此,说这是“野人茶”,那是毫无虚假。

    蒸熏之后,并无茶香透出,倒是有一种略为古怪的涩味,方天心里一咯噔,暗道坏了,莫非俺的第一次山间茶事,竟是以杯具告终?

    不管了,就算是杯具也要进行下去!

    对了,下一步就是制取杯具。

    既是山间野饮,当然就要一路野到头。方天本来还打算让沙迦弄几个竹筒过来的,这时略作一想,便连茶具在内,也一并就地取材了吧,于是便把目光放在了不远处的藤树之上。

    不久后,依照前世经验,方天找了一株与甘草相似味性的古藤,制取了两个茶杯。

    沙迦饶有兴味地一边看着方天的作为,一边劈斫了一些古木,架起石锅,然后慢悠悠地烧起水来。两个大圆石被他取来置于石锅两边,权当是两人的坐处。

    不久后,当水冒泡的时候,方天取了大概数量的茶叶,投入了石锅中。

    不管了,咱也来煮一次茶叶。

    于是接下来两个傻子傻呆呆地坐在石锅两边,看着锅中。

    约摸半个魔法时之后,火熄沸止。

    石锅中,茶叶翻转,一片片的,如同天外飞仙。

    “前辈,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