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秋闱结束了



    八月初一,乡试正式开始。万千士子寒窗苦读,当然是为了一朝功名曲。

    乡试之后是会试、殿试,一路披巾斩棘,最终夺得状元之尊,那便也算是功成名就,人生巅峰。

    今年的乡试格外热闹,金陵十里八乡近三千学子一同参考,天气渐渐阴沉下来,一场乡试似乎要在一阵秋雨中平进行。

    这年头读书本来就是件累人且花销大的活儿,读书已是不易,功名更是不易,有了功名再求一个好前途也不易。

    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审卷。

    两个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分别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刘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谏。

    “子明,走吧!”叶泽川。

    “好的川哥!”柳明抱着一堆东西,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而检查叶泽川的管役则是好奇,见他手里就几样东西,笔墨纸砚,然后还有一些吃的就没了。

    二人排队进过一层一层的搜查,最终分到一间小舍号,里面空间只够一人躺下,而横起的木板则是学子答题时的桌子。

    按照大周乡试的规矩,他们需要再这里渡过三天时间,按照这样的流程,一些身体弱的学子估计很难撑到最后。特别是遇到一些雨天,那到了晚上简直要了老命。

    第一日第一场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这一场主要是考考生对《四书》、《五经》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类似于基础知识的考试,不是很难,答案也是统一的。

    对考生来说只要再平时死记硬背,背的“滚瓜烂熟”即可。叶泽川拿到考题后,磨了墨砚台,执笔沾墨开始答题。按照记忆中的四书五经的各种注解一一作答。

    就这样,第一天第一场很快过去,接下来是第二日第二场。内容是“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

    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对考生来说也不难,这些诏、诰、表、内科捉猫扮老虎,依样画瓢而已。

    叶泽川写完后直接交卷,不一会儿便有衙役抬着担架将几名学子抬了出去。昨夜下了一场毛毛雨,考舍里十分简陋,一些抵抗力差的学子到了第二日无精打采的,白天太阳高照,这一冷一热之下便晕了过去。

    “希望子明这小子撑得住吧!”对他来说,有百川泽录护体,一个月不睡觉都没什么问题,只需要打坐运转功法即可。

    直到第三日白天,第三场考试开始,主要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叶泽川拿笔就填,想到就写,不用多时,一篇策论便已完成,里面掺杂了一些先进的想法,而且都是可以实现。

    对于科考,除了考察学时的基本功外,主要还是在策论一方,因为皇帝要的是做官能解决问题提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说大话,溜须拍马,一到关键时刻就是软脚虾的人。

    很快乡试就结束了,按流程录取者的朱卷经与墨卷核对无误后,即张榜公布名单。

    榜上有名者即中式为举人,算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并可参加来年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第一名者则称为“解元”。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杀,已经有考生到了精疲力竭状态,许多人摇摇晃晃地走出考场,千万别以为是喝醉了酒,一个个的脚步虚浮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