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清统治下的黄河两岸



    ();        在清廷控制的北直隶境内,毛维张自然不敢骑马南下,以免引起清廷官府注意。

    甚至因多罗郡王阿巴泰驻保定,在沧州一带布置重兵与近卫军第一兵团和大明朱昭明部对峙,所以为避免被阿巴泰麾下官兵查问,锦衣卫百户毛维张只能由河间府改道走顺德府,然后进入了河南彰德府境内。

    此时的河南北部一带依旧是荒芜一片,匪寇横行,野狼野狗遍地,地主乡绅之家大多结寨自保,没有官府,也没有军队。

    连毛维张这种锦衣卫也不敢独行,而是在顺德府集结了自己麾下的三个缇骑一同南下,毕竟在这种三不管区域,一人独行是很有可能被人抓去直接煮了吃的。

    北境民困,再加上南北贸易阻断,不仅仅缺吃的还缺穿的,清军也罢,还是匪寇也罢,基本上不但抢人还抢人身上的衣服,整个遍野之内的饿殍几乎都是衣不蔽体。

    毛维张和几个随行人也是如此,好在他们有武艺,又都是壮年男子,因而虽是乞丐装,但也能不至于连遮羞之物也没有。

    虽说清军多铎部已被歼灭,东阁大学士路振飞也已奉朱由检旨意就任总督河南兼总兵官,着手收复河南失地与恢复河南生产之事。

    但在事实上,路振飞所领的明军(主要是卫所部队)主要在河南南部,而没有收复河南北部。

    因为河南北部现在虽然也是三不管,但在黄河以北,且离清军重兵驻地太近,因而也就暂时没有恢复生产的必要。

    也就是说,目前明和清在河南境内的实际控制分界线便就是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自从改道后便横贯在河南境内,即黄河以北的河南顺庆、卫辉、彰德府以及开封府的原武、阳武、封丘、延津等城依旧在清廷的控制区内,而黄河以南的开封大部、河南、归德、汝宁、南阳、汝州等府在大明境内。

    毛维张带着三名缇骑进入河南在开封府渡河后才勉强算是进入了大明控制区,而不过此时的开封府依旧也是涂炭之地。

    好在此时的总督路振飞已带着官兵粮草进入了开封府境内,毛维张等在陶家店登的岸。

    此时的陶家店渡口只有一渔船在河港之内打着锣:“路制台有令,建奴被官军打败,着河南境内百姓立即到当地州县衙门登记,陛下下旨,福王、周王之藩田以及降清官绅之田和无主之田将重新按口分派,先到者先得上等好田哟!”

    如今河南境内经历数年打战,人口早已稀少,因而朱由检给予路振飞的分田旨意是按口分派而不是按户或者按丁分派。

    成年男子一人为一丁,而一人为一口不分男女,所以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无论男女老少,来登记都可得到分派田地。

    也由此可见,此时的河南在连年兵灾之后地广人稀到何种地步。

    同山区的百姓在乱世时会躲入深山为盗寇一样,在黄河沿岸的百姓也自然会躲入芦苇荡里躲避为盗寇,因而大明官府一到这里,便自然是要乘渔船于各处河港之间劝民还乡。

    陆续也有不少形如野人的百姓从荡里钻了出来,果见外面的世界没了铁蹄阵阵,也都大为放心,开始往州县之地聚集。

    毛维张等跟随乡难民来到了宣武卫,这里离开封城已不远,而这一带原本是卫所区,区内田地大都为军官所有,但眼下河南之前的官兵早已死伤殆尽,或者南逃或者变为流民盗寇,因而这宣武卫的许多田地大多是要被重新划分的。

    总督路振飞在宣武卫境内设置安置点,由麾下千户亲自在此设点设粥棚,给应召乡的难民设置安置点,同时统计乡民众,开始划分土地,分发粮种与收集到的农具,因考虑到需要立即恢复生产,并不区分以前籍贯是本地还是外地,一律重新登记,设村建镇。

    毛维张等头看了看黄河北岸,黄河北岸依旧还有清军铁骑纵横,流民不得安生,圈地占地,而在南岸已开始重新恢复民生,分田分地,甚至官府还出资鼓励民众捕杀野狼野狗,埋葬露野之尸骸,这让毛维张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之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