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第2/3页



    “1号2号准备解冻。”李铮身着白色的实验室白大褂,洁白的口罩覆盖了他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微眯的眼睛。

    “器械准备完毕。”

    “测试仪器准备完毕。”

    “计算机准备完毕。”

    “好,一、二、三,解冻”实验室的两个透明器皿内,瞬间冒出了不少白色的液氮气体,储藏器官上覆盖的冰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

    “容器回温,温度测试12摄氏度。”

    “温度测试15摄氏度。”

    实验员每隔30秒报一次数据,当容器内环境达到仿真人体水平时,测试仪迅速测量贮藏器官活性。

    “心脏跳动,每分钟六十下,无明显异常。”

    “心脏跳动,每分钟七十六下,无明显异常。”

    “心脏跳动,每分钟七十三下,无明显异常。”

    孙斌报数据的声音隐隐有些颤抖,这是他参与的第一个世界级的大项目,哪怕所有人告诉他,他即将参与一项有史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项目,但对于“无限时器官储存技术”他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初恋情结”。

    这种情节在实验成果即将面世的时候,变得尤为明显。

    十分钟过去了。

    半个小时过去了。

    心脏跳动正常

    实验室众人的心脏仿佛快从嘴巴里跳出来了,他们敢发誓,他们的心跳绝对比容器里那个心脏跳动地快的多。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他们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卢学科的双手飞快在电脑键盘上舞动,一条条漂亮的数据线随着他的动作,出现在一个屏幕上。

    四十八小时后,直到那两个心脏停止跳动,他们的心脏都还是保持着高频率的运动。孙斌捂着自己的胸口,愣愣地开口道“我们成功了”

    仿真人体环境中,心脏的最长储存时间不会超过四十八小时。

    而且就目前搜集到的数据来看,小半年的储存对心脏活性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按照这种影响程度推算下去,在第九实验室的技术下,一颗心脏的保存时间可以高达70年以上。

    这在严谨的文字说明上,不能算是无限时储存,但在目前科学上,却已经可以这样称呼了。

    一颗心脏可以保存70年以上,卢学科根据目前国家内脏捐赠情况推算,只要一颗心脏的保存时间可以达到40年以上,那么患者需求和心脏供给便能达到平衡。

    且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不仅仅是心脏,肝脏、,甚至是人脑。

    国际上很多生物科学家都提出过人脑移植,用人脑移植来实现人类的永生。人脑移植的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唯二的难题就是精密的大脑器官和大脑储存技术。

    而第九实验室的这项无限时器官储存技术,完全解决了后一个难题。

    “嗯,成功了。”李铮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器官再生和器官无限贮存,这两项技术的联合,将是未来医疗的缩影。上辈子的时候,因为各种专利掌握在各个机构手中,哪怕是两项技术都实现了,但是临床的应用和联合实践却几乎是没有。

    说实话,专利权在保障研究者积极性的的同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科学的进步。而这辈子,他大概可以圆了这个遗憾了。

    “教授,我们真的成功了”孙斌总觉得自己还在梦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