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第2/3页



    “现在,我宣布第一届华清奖的获得者。”

    “华清奖物理学化学奖的获得者,朱成志教授。朱成志教授利用化学手段获得的新材料,使我国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合成钢材料的垄断,为我国工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本,且合成材料外销获得大量外汇。恭喜朱成志教授。”

    “老朱,恭喜啊,两百万呢”有人笑着对以为鬓发斑白的老人说道。

    “华清奖生物医学获得者,孟家荫教授。孟教授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级人物,他一生奉献于华国生物科研领域,与老一辈生物学者一起建立起了华国的生物学体系,为后来生物医学学者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孟教授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

    关于生物医学奖项的得主,小组委员们是经过了一番争执的。众所皆知,诺贝尔奖的得主不能是过世的人,很多国际包括国内奖项都默认延续了这个规则,在评选之初,所有人都没有将孟老考虑进去。

    但是比起有国家扶持的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医学在国内科研界的存在感太薄弱了,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哪怕李铮心里明白,七十年代屠女士青蒿素的真正价值,但他不是评委,也无权干涉评选过程,八十年代的科研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项研究的价值。

    于是有人提出了孟家荫。毕竟这个奖项叫华清奖世界上又有哪个奖项是能拍着胸脯说绝对公平的,于是众人商议,学者逝世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列入奖项评选范围。

    正如李铮所说,孟家荫之于华清奖,当之无愧。

    不同于宣布物理学奖时的喧闹,李铮说出孟家荫三个字的时候,会场里安静了一瞬间,前排的学者们都不由面露哀色,对于这位华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众人总是保持着一份尊敬。

    “华清奖文学家的获得者,袁正英。”

    袁正英三个字一出口,会场里的作家文人们一下子就喧闹开了。

    “袁正英袁正英是谁他有什么作品”

    “不知道啊,老杨,你听说过没”

    “袁正英不会是那个袁正英写新闻的。”

    “新闻写新闻的怎么能获得文学家这不是开玩笑嘛”

    “就是新闻和文学艺术,差别不是一点点,那些评选人是怎么选的”

    会场里一下子沸反盈天,幸好副总理在开始宣布奖项的时候,就因为有事退场了,否则这场面可就难看了。

    主席台上中科院的负责人事不关己,反正什么新闻什么文学艺术,他根本一窍不通,当个微笑的泥塑就好,他现在只思考一回事。

    物理奖呢化学生物都颁发了,怎么把物理奖放在了最后文学家凭什么排到物理前面,等这次会结束,他一定要好好跟组委会反应一下。

    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面上就不是很好看了,在他们看来,这华清奖是华清大学出面设立的奖项,这和他们教育部门直接设立奖项也差不离了,这种郑重的场合上,这些人闹什么有什么事情不能设立仪式结束了好好说嘛。

    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相反,宣传部门领导与在场的新闻工作者的面上就比较复杂了。袁正英,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名字,华国第一根笔杆子。

    他一生都在用笔战斗,用他的笔杆子揭露了不少社会不公现象,还有改革开放局势并不明朗的时候,袁正英也不断用个人影响力呼吁,是那时新闻工作者中少有敢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人。他一直坚信,开民智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新闻在大学里属于文科类,这谁都不会产生异议。但是在社会实际中,文学界和新闻界就好似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谁都不带谁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