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鱼肉-第2/3页





    为保证百姓基本生活,维护基本盘稳定,自崇祯十八年正月初一,京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或说是战时经济政策,期限暂定为一年。

    这与前苏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颇为相似。

    简单来说,便是严格限制消费,取消商品流通,一切需求全靠朝廷计划。

    即所谓计划主义经济。

    每月月初,京师百姓凭借个人有效证件,前往潭柘寺,崇文门等处前领取本月所需物资。

    大致包括,三十斤大米,三两盐巴,二两茶叶,三钱黄糖,四斤煤,一斤猪油。

    药品生铁之类军需品,需要有保长或里正开据证明,方可领取。

    战事经济政策,对于过惯富足生活的京城百姓来说,很难适应,不过却廷合崇祯皇帝胃口,朱由检身上具备与他身份完全不同的英格兰清教徒气质。通俗点说,他对自己非常抠门。

    日子虽然拮据,好歹也能过活,至少比城外那些流民要好,密云之战后,又有不少流民涌向京城,然朱由检已无力接纳他们,让中卫军,藩王军凑了些破旧棉絮,发给他们。

    又在辰时,午时,亥时,给流民施舍些米粥,这几日天气转冷,每天晚上不少流民被活活冻死。

    这是大明最苦难的时代,朱由检每天只喝一碗小米粥,与后世思密达国所谓的“苦难行军“不同,崇祯十七年末,十八年初的北京,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即便如此,热衷沽名钓誉的文官们仍然忙着扯淡,正月初六,两个太学院秀才在文官撺掇下,在崇文门派发传单,抨击新经济政策,将朱由检比作汉朝刘彻,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实乃罪魁祸首。

    有明一朝,文人或是文官抨击朝政,辱骂皇帝,并非没有先例,比如有名的海瑞,他直接上奏折辱骂明神宗,结果不仅没有被杀,还给自己赢得了美名。

    不过这几位秀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锦衣卫将传单呈递给皇上,朱由检看后,心如刀割,最后大笔一挥,批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杀!

    非常时期,必须非常手段,有时候,宽容即是纵容。

    发传单的秀才很快被锦衣卫逮捕,斩首示众,其罪名是勾结建奴,扰乱民心。

    在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朱由检的思路是,先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然而困守京师,坐吃山空是没有前途的。

    崇祯十八年正月底,在筹集到足够的粮草物资后,朱由检随即宣布,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龙抬头时,挥师南下,以征讨刘芳亮,裁撤漕运之名,进入山东。

    崇祯十八年正月十八,礼部发文山东,河北,大致内容是,漕运耗费巨大,多有荒废,近来又被流贼占据,朝廷决定予以裁撤。

    各地漕兵,如有愿意继续为国家效力者,可于崇祯十八年三月三十日之后,前往山东登州登记造册,负责大明海运,不愿继续干的,朝廷给予补偿。每人一次补给白银五十两。

    漕运衙门的头头们都已被崇祯皇帝收拾干净,杀的杀,抓的抓,因为鼠疫病毒计划破产,至今北镇抚司诏狱里还有不少喊冤的小白鼠。

    酝酿将近一年的漕运裁撤,真正实施起来,竟然出乎所有预料。

    长久以来,朱由检的注意力一直都在那些漕船把总,旗官,以及各地关卡官吏上面,以为他们是漕运改革的最大阻力,却忽视了另一个群体。

    那就是漕帮。

    明清两代依靠运河南粮北调,供应京师和边防,维持漕运近六百年,民间甚至有乾隆入帮的说法,这虽是扯淡,然而也能看出漕帮实力之强大。

    崇祯皇帝贸然裁撤漕运,除了引起漕运衙门官员不满,这些依附漕运之上的漕帮,也不会答应。

    实际上,漕帮发展到明末,已然成为一个准军事化的黑社会组织,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况且还是在朝廷衰落,仅剩弹丸之地的情况下。

    “皇上,咱们派去扬州,临清接受漕船的几位公公,都被人杀了,”

    王承恩忧心忡忡道,最近他接连收到类似消息,以至于现在宫内的太监们都没人再敢掺和裁撤运河的事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